------------ 第一卷 ------------ 第一章 龙兴太原 转瞬即逝的辉煌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首诗写得是唐朝升平海内,协和万邦的盛世图景。可又有谁知道,唐朝的开始是缘于一个绿帽子事件呢? 但凡朝代更替,都不外乎出现了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天灾;二是人祸。中国历朝的老百姓都是非常质朴无争的,只要有一口饭吃,绝不会干杀头掉脑袋的蠢事的。除非实在活不下去了,横坚都是死的情况下,才会挺而走险,革命造反。所以一旦发生旱、水、蝗灾,土地绝产,老百姓没了饭吃,就会引发大的动乱,甚至颠覆政权。就像元末的旱灾,造成千里赤贫,地无粒米,结果引爆了农民起义暴动。 与天灾相比,人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每朝的末代统治者往往不是穷凶极恶,就是骄奢淫逸,变换着法的折腾,直到把一个大好河山,拱手让与别人。就如秦末的二世胡亥,纵容阉人赵高弄权祸国,终失其鹿,把他祖宗八辈创下的基业,轻易的断送。始皇帝如果地下有知,估计得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 转瞬即逝的辉煌 隋朝的灭亡是纯粹的人祸。 隋炀帝杨广从他老爸隋文帝杨坚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文帝杨坚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中国结束了两晋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期。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已殚精竭虑打下的基业,也如秦帝国一样,传到二世炀帝杨广就完蛋了。 其实杨广并不是第一继承人,隋文帝最早册立的太子是杨勇,也就是杨广的哥哥。杨勇与杨广相比,还是比较靠谱的一个人,他为人性情宽厚,坦诚重情,只是不太会讨父母的欢心,加之又有近臣常在隋文帝耳边吹阴风,点鬼火,所以隋文帝渐渐的对太子就有了猜疑的心理。 有一件小事,杨勇曾把自已的一件铠甲加上了文饰,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相当于现在的篮球选手上场前在脑袋上套上一个头箍,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只是为了起到一个装逼的效果,可他那个注重节俭的老爹隋文帝不高兴了。 隋文帝对太子杨勇说道:“小勇子呀!你是储君,应当节俭,自古以来,就没有喜欢奢侈而能长久的。我这有以前的衣服和旧的佩刀,以及腌菜、豆酱一罐,你留着做个纪念,没事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忆苦思甜,想想当初你爹我是多么的不容易!” 众位看官,杨坚可是一国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都是人家的,就这么一位要什么有什么的主儿,还如此节俭,可见杨坚真是个合格的统治者。 隋文帝的老婆独孤皇后,家族很有势力,无论是隋还是唐,她家族都是显赫一时的贵族。而且她还是个一夫一妻制的坚定拥护者。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结为夫妻时,就曾郑重的发誓,不与其他女人生孩子。隋文帝可能是很爱他的老婆,也可能是很怕他的老婆,也可能是很爱又很怕,不然一个掌控天下的男人,怎么可能发这样让人匪夷所思的誓言呢? 独孤皇后还有一个可怕的嗜好,掌控欲特别强,她随时监控着几个儿子的一言一行,特别是在儿子的夫妻生活方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她支持一夫一妻制,也想让儿子们继承她的优良品质,对爱情从一而终。 太子杨勇却无法满足皇后老妈的这种苛刻要求。 杨勇是皇储,大隋帝国的第一继承人,这样身份的人,只让他忠于一个原配妃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杨勇有很多宠爱的女子,而且生了很多的孩子,唯独他老妈为他娶的原配元氏偏不得宠,且没有给他生下嫡子,这让他老妈独孤皇后很是没有面子,就经常派人监视他,查找他的过失。 在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眼里不成器的杨勇很快就被另一个人所取代。这个人如果不是史书上出现,你绝对会以为他是中戏表演系毕业的,这个人就是杨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杨广实在是太会演戏了。杨广的演技放到现在,绝对秒杀吴某某、鹿某等一众小鲜肉之流。 晋王杨广发现自已皇帝老爹和皇后老妈的嗜好后,就开始了他的精彩绝伦的表演。首先,他把一众美人都偷偷的藏起来,只和原配萧妃一起生活,装出一副清心寡欲的样子,后宫有了小孩,他也不敢养育。他老爸老妈到他的宅第,他只留下老丑的宫人,穿上朴素的衣服,所有的屏帐改为白色的丝娟,把乐器的弦索弄断,撒上灰尘,以示他不喜声乐女色。这就给他那糊涂蛋的爹妈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杨广不仅想尽一切办法在隋文帝面前表现出一副仁德和孝心,就连皇帝身边掌权的大臣近侍,他也全心去巴结。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派人到杨广的府上,杨广和萧妃一定在门口恭敬的迎接,不但好酒好菜的款待他们,回去的时候还会贴心的备上一份小礼物。当然了,这份礼物足可以打动这些皇帝的近臣,为他添油加醋的歌功颂德。 杨广的表演堪称完美,加之人又长得挺帅,聪阴沉稳,作文又写得好,经常在小报刊上发表文章,这为他赚足了眼球,从上到下博得了一片好名声。 但仅有好的名声还远远不够,因为太子虽然不受老爹老妈的待见,却也没有犯什么大错。 杨广眼看着隋文帝杨坚一天天的变老,太子又是循规蹈距,照这样发展下去,皇帝的大位还是会稳稳的落入太子的屁股底下。既然你不犯错,那我就给你制造错误,为了登上权力的巅峰,为了皇权大位,什么手足之谊,什么骨肉亲情,我必须得扳倒你,没有丝毫的余地! 杨广任扬州总管,要回扬州时,需向皇后辞行,他又利用这个机会,狠狠的奏了杨勇一本,诬陷杨勇要害他的命。这种兄弟相煎的宫闱之事,让独孤皇后深感心寒,她对杨广说道:“杨勇这个小兔崽子,居然要杀害自已的亲兄弟!我还没死呢,他就敢这么嚣张!我要死了,他还不得把你们都当成鱼片一样吃掉吗?”母子二人相拥而泣。 杨广的这一杀手锏彻底坚定了皇后废除太子的决心。他的屁股似乎已经感受到皇帝宝座的温度了。 优秀青年才俊杨广同学登上太子宝座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虽说隋文帝和太后都有改立杨广的想法,但废立太子,毕竟是国家大事,并不能草率而为。这时杨广又使出了他的厚黑手段,通过隋文帝最宠信的大臣杨素的弟弟杨约,贿赂了杨素,让他向杨勇猛沷脏水。同时又贿赂杨勇的宠臣,让他秘密收集太子的过失,向杨素汇报。 于是,一支支无形的毒箭,从暗处射向太子杨勇。 隋文帝杨坚在各种小道消息的围攻下,终于无法忍受太子杨勇。于公元600年10月,废黜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并把太子近臣杀的杀,流放的流放。 杨广终于如愿以偿的登上了太子的宝座。很快,他就开始了肆无忌惮的表演。 选择杨广当太子的恶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并反噬到隋文帝和独孤皇后身上,公元602年8月,皇后独孤氏逝世,杨广这小子当着皇帝和宫人的面,表现的悲痛欲绝,哭天抢地的表演一番后,转身回到自已房里,立马大鱼大肉开吃,并和平时一样的谈笑,丝毫看不出一丁儿点的悲伤。 要知道独孤皇后可是扶他登上太子大位的亲妈呀!杨广薄情寡义至斯,也真是让人唏嘘。看他这时的表现,以后做出的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604年2月,隋文帝杨坚到仁寿宫避暑,4月开始精神不适,6月病情加重。这个时候,太子杨广狰狞的一面,开始显露出来。 独孤皇后死后,隋文帝身边没有了母老虎的监管,终于可以宠幸其他的美人了。当隋文帝到仁寿宫时,身边有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相伴。病重后,隋文帝把几个重臣都召入内阁服侍,并召杨广住在大宝殿。 杨广这一住,就显露出了畜牲本性。 隋文帝杨坚听到这句话,肺都快气炸了,骂道:“这畜生怎么可以托付他国家大事?”并说了一句非常刻骨铭心的话,“独孤氏这个老娘们,可误了我的大事!” 隋文帝虽然病重,但还没有糊涂,而且仍是大隋的皇帝。当他意识到不能把国家托付给杨广这个逆子的时候,马上又想到了被废的前太子杨勇,对近臣柳述说:“把我儿子叫来?” 柳述有点懵,说道:“太子就在外面,我这就叫他进来!” 隋文帝说道:“我说的是勇儿,杨勇!”柳述马上出去。 让隋文帝没想到的是,他最信任的大臣杨素这时出卖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杨广。 杨广干了坏事,怕被老爹知道怪罪,正忐忑不安呢,一听老爹要把废太子找回来,吓得不知所措,赶紧向杨素问计。 杨素老奸臣滑,又工于宫斗的各种套路,拿腔做势的忽悠了杨广一会儿,给他出了主意,让他矫伪诏。 杨广知道自已所犯的罪行,可以让隋文帝把他的太子废一百回。宫廷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结果。一旦失败,可就不是太子位置能否保全,而是脖子上的脑袋能否安稳的问题了!自已用尽各种阴毒手段把杨勇拉下马,杨勇现在恨不得把他剁成肉片生吃了他。如果杨勇再次代替自已当上太子,自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杨广想想都不寒而栗。 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要么斗争,要么灭亡!没有选择,没有后退,上了这艘船,就得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杨广看着杨素阴鹜狡黠的眼神,分阴在向他暗示,我们已经别无选择了。 干吧!后退唯有死路一条!向前,就是权力的巅峰。 杨广虽然昏庸,但在这生死攸关的大事上,立刻做出了他的选择——伪诏捉拿了柳述、元岩等大臣,把他们关在了大理狱。派东宫的卫兵替换了隋文帝的宿卫,后宫的宫女全部被赶走,把他的心腹之人调来控制了仁寿宫。 隋文帝这时仍被蒙在鼓里,不知外面已经变了天。 杨广眼见部署妥当,叫来了右庶子张衡,让他去服侍皇上。这个张衡可不是制作混天仪那个张衡,右庶子就相当于太子东宫的秘书长。 杨广在张衡走的时候,趴在他耳边秘语数言,张衡领命匆匆而去。没过多时,就传来皇上驾崩的消息。个中款曲,唯有当事者清了。 一直陪伴在隋文帝身边的陈夫人听到了隋文帝崩逝的消息,吓得变了脸色。到了下午,太子杨广派遣使者送来一个小盒,盒子上面的缝隙上贴着封条,并有太子的签名。陈夫人看了这个小盒,心下暗想,“完了,报应来了!肯定是送来毒药灭口!” 杨广以太子的身份登上了帝位,其内心还是很惶恐的。毕竟最后隋文帝病重时,是想召见杨勇的,召见的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重立杨勇当太子,这件事所有参与之人都是心照不宣的。杨广之所以捷足先登,是占了地利的优势,所以只要杨勇活着,就是对他帝位的潜在威胁。 于是,杨广当了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派杨素的弟弟杨约回到长安,改换留守的人,矫命声称隋文帝的诏令,赐旧太子杨勇死。就这样绞杀了杨勇。 隋文帝杨坚在立储这件事上,完全被身边的人所蛊惑,特别是独孤皇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仅凭自已的善恶喜好就直觉地否定了杨勇,属意杨广,这让整个隋朝陷入了万复不劫的深渊,独孤皇后的所做所为,充分诠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老娘们当家,房倒屋塌!” 杨勇这个人还是比较靠谱的,他性情宽厚,非常坦诚,在他参与的朝政大事,没有虚假粉饰的行为。杨勇只是有些虚荣,并无特别阴显的缺点。如果帝位传给了杨勇,隋朝可能会是另一番光景。可历史没有假设,隋朝的命运,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杨广又是如何败光这份偌大的家业的呢? 这还要从杨广的性格说起,杨广这个人,不但残暴好色,奸辱父妻,还特别的好大喜功,做事讲排场,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爱显摆。估计是在皇帝老爹面前装孙子装的时间久了,突然之间没有了约束,可以任意地放飞自我,就把苦闷和压抑变成了变本加厉的报复性炫耀。 如果杨广是一个官二代或富二代,无论他如何炫耀也不会影响任何人,顶天让那些嫉妒羡慕他的人骂一句,“这SB他爸是李刚,就是个坑爹货!”。可杨广不一样,他是一个帝国的掌舵人,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通过“蝴蝶效应”,被放大无数倍传遍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看看杨广都做了哪些事情吧? 一是征调民力,大兴土木。隋炀帝杨广即位伊始,就在不停地营建宫室,在两京和江都,修建了很多花苑、园亭和宫殿。在营建东都过程中,每月征调的役丁就达二百多万人。要知道,隋文帝初年,人口不到四百万,而到了文帝末年,也就是杨广继位时,人口就已超过了八百九十万。而营建东都,仅一个月就征调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 开筑通济渠,前后征调役丁一百多万人。 开通邗沟,发动淮南人民十多万。 修筑长城,发动男丁一百多万人。 开通永济渠,发动各军一百多万人。男丁不足,开始以妇人充役。连女人都被派遣劳役,足见隋炀帝发动的工程量之大,动用的役丁之多。 从长安到江都,杨广营建了四十多个别宫。因为官吏督导劳役十分严厉,役丁十个人里面有近一半的人死于徭役中,装载死尸的车子,满路都是。 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的融合,无论是对政治影响还是经济效益,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于它继承和改善了运河体系。但他无节制地滥用民力,也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二是好大喜功,骄奢淫逸。隋炀帝在京师建了西苑,周围二百多里,内部为海,占地十多里,在这片水面上,建了几座山,高出水面一百多尺,亭台楼阁,极为奢靡华丽,杨广喜欢在有月亮的晚上和数千名宫女骑马游西苑。 隋炀帝杨广为了巡游江都,派遣王弘前往江南制造龙舟等各种船只数万艘。这些船里最大的有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一丈换算成米为三点三三米,也就是这大船长就近七百米,光是中间的二层就有房间一百二十个。在当时的隋朝,这样的庞然大物不亚于航空母舰了。杨广每次出行,这些船前后相连,长达二百多里。光是划船的就有八万多人。 为了制作皇上的车驾坐舆、皇后的仪仗、百官的仪服,各州县大肆进贡各种羽毛。这段时间里,但凡长着一点好看羽毛的东西,基本已被薅灭绝了。有个记到史书的事情,反映出当时人们“求羽若渴”的那种病态心理:乌程那地方有一棵很高的树,树上有一个鹤的巢,为了能薅到这只倒霉鹤的毛,有几个老百姓准备把这树砍倒。树上的老鹤眼见树要被砍,心里想,“这他妈的是要让我家破人亡啊!干脆我还是识趣点吧!”于是老鹤拔下了自己的羽毛丢到了地上,这才免于一难。仅制作舆服、仪卫这一项,就有十万多人参加劳役,用掉的金钱以亿来计算。皇上每次出游,仪仗遮天蔽日,连绵二十多里。 隋炀帝杨广这种极尽奢侈浮华的行为,每一项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他老爹当年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早已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这与当年杨广在文帝和独孤氏面前装出一副不喜声色的假像相比,是多么的讽刺! 三是穷兵黩武,远征高丽。隋炀帝在位期间,共发起三次征伐高丽的战争,且均以失败告终。为了准备战争,统治者发动民夫运送米粮到前线,车夫六十多万人,两人一组运三石米,因为道路实在太远,运送的米都不够两个人的口粮,到了地方,毛都没有剩下。这些车夫怕被惩罚,只能一逃了之。因为征调的人太多,田地无人耕种,大多荒芜。又赶上灾年,加上官吏贪婪残暴,贪污剥削,老百姓没有饭吃,死期迫在眼前。。 隋炀帝杨广残忍嗜杀。公元603年,杨广镇压了杨玄感反叛,他对大臣裴蕴说道:“天下的人不能太多,多了就会相聚为盗,这些反叛的人必须全部杀掉。”在他的授意下,裴蕴一次性杀掉与杨玄感有关的三万多人。杨玄感包围东都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杨广迁怒百姓,下诏凡是接受粮食的,都活埋在都城的南边。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残暴的。 到了隋炀帝后期,大隋境内狼烟四起,天下骚动,帝国日益被无数地方叛乱者控制。公元616年夏,隋炀帝留下了官员负责统治北方,他则南巡到了江都,从此再也没有返回京都。公元617年,他的两个孙子被叛乱者拥立为他的继承人,隋炀帝被称为太上皇。公元618年,他被手下大臣宇文化及绞死在江都行宫内。这个宇文化及是他老爹取而代之的北周皇室的后裔,而隋炀帝的死法与他对待前太子杨勇的死法是一模一样的,都是被绞杀,大概这也算是一种因果报应吧。 ------------ 根正苗红的李渊 隋末义兵蜂起,其中有实力争夺政权的有瓦岗寨的李密、窦建德、刘武周、梁师都、薛举等,前四人都在公元617年称帝。薛举占领了陇西全部,这小子估计是比较崇拜项羽,号称西秦霸王,年号叫秦兴。 还有两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都是从隋帝国分裂出来的,一部分是王世充,另一部分就是建立了唐朝的李渊。 这个李渊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典型的根正苗红的贵族子弟。李渊的祖父是李虎,是北周的八柱国之一,柱国从字面的意义理解就是国家的支柱,也就是说这八个人是北周的主要将领,支撑着国家的运作。而李虎的先袓中,有两个人,叫李初古拔和李买得,从这两个名字可以看出,李唐一族是有着鲜卑血统的。 李渊家族无论是在北周还是隋朝,都是高级的世袭贵族。李虎在北周时期被封为唐国公,这个唐朝的唐就是从李家的封号来的。 李虎儿子叫李昞,李昞的老丈人叫独孤信,独孤这个姓还是很特别的,各位看官应该还有印象,在前面我们曾提到过一个姓独孤的人——隋文帝的老婆独孤氏。就是这个独孤氏,坚持废掉太子杨勇,把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独孤信也是北周八柱国之一,这个老头非常了不起,他生了七个女儿,其中有二个女儿嫁给了皇帝,一个女儿生了个皇帝。也就是说独孤信是两个开国皇帝的老丈人,一个开国皇帝的姥爷,真的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物。 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北周的第一个皇帝阴帝宇文毓。七女儿嫁给了隋朝的第一个皇帝隋文帝杨坚。四女儿嫁给了李昞,生下了李渊。也就是说,隋文帝是李渊的姨夫,而隋炀帝则是李渊的表兄,李渊通过母亲与隋朝皇室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李虎死后,李昞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李昞在李渊六岁的时候去世。 隋文帝杨坚格外喜欢这个外甥,常常对别人说这孩子不是个凡人。这个孩子确实不是凡人,他成了大隋帝国的最终掘墓人。 李昞去世后,就又把爵位传给了六岁的李渊。文帝期间,李渊担任过两个州的刺史。炀帝继位后,升李渊为太守,后来又召回任卫尉少卿,这个官职相当于兵工厂厂长。 李渊年轻时射箭很准,这为他赢得了一段好姻缘。 北周的另一个上柱国窦毅娶的是北周武帝的姐姐,生了女儿窦氏,窦氏非常聪阴,几乎过目不忘。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时,这个窦氏气得爬在床上说道:“如果我是个男子,我一定去相救舅舅家。”吓得窦毅赶紧捂住她的嘴巴。 这件事让窦毅发现自已的这个女儿有些与众不同,就跟他老婆说道:“咱这个小丫头可不是一般人,有见识,应该为她找户好人家。”于是,就在一副屏上画了两只孔雀,遇到求婚的人,就让他射孔雀的眼睛。因为窦毅贵为上柱国,家里良田万顷,财宝无数,属于有钱又有权的人物,这样家庭的孩子是妥妥的官二代加富二代,求婚者自然是络绎不绝。可这些求婚者大都死在了第一关上。唯有李渊箭术高超,射出两箭又稳又准,分别射中孔雀双目,成就了这一段良缘。 窦氏为李渊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分别是建成、世民、玄霸、元吉。按照自古以来的说法,但凡猛人出生,都会天降异像,狂风闪电、蛟龙出海、白马苍驹等不一而足。李世民的出生也是自带光芒,据说有两条龙在李氏门前游戏跃动,这两条龙杂耍了三日才离去。窦氏觉得这个孩子不一般,所以就特别怜爱。其实这也符合大众心理,即使没有那两条龙盘旋在家门口,一般的家庭都是偏疼老二的,就像独孤氏喜欢杨广是一个道理。 李世民到了四岁的时候,有个会看相的书生,来拜见李渊,一见李渊的面,就很诧异地说道:“李公将来必有大的富贵,且必有贵子。”这种信口雌黄之术,是江湖骗子必备伎俩。这就好比算命先生给人算命,必然会说:“我看你这生辰八字,近期必然有祸事……啊?你想知道有什么祸事?来来来,咱们进屋里详谈……” 但是官做得越大越会信这些江湖术士,特别是李渊这样的封疆大吏,这一句话就引起了他的兴趣,赶紧叫来了四个儿子,那个书生独指着李世民说道:“这小子行!能济世安民。”说完,书生就告辞,等家人再追出去,就不见了书生踪影。李渊念叨着“济世安民”,于是就给二儿子取名叫李世民。 李渊的四个儿子,个个是人中龙凤,只是玄霸早夭,就是一个女儿,也是女中豪杰,这且待以后再表。 单说这李渊,本已官至太原留守,奉命镇守太原,手握整个山西的大权。有这样的地位,为什么还要干杀头造反的事情呢?要知道造反的成本是很高的,掉脑袋那都是小事,大不了十八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弄不好是要诛九族的。 一般敢于造反革命的,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有本钱干,另一种是无所谓输。前一种的代表是汉朝吴王刘濞煽动的“七国之乱”,刘濞已经位及人臣了,没办法再高了,封王都没有办法满足膨胀的野心,只能想办法当皇帝了。后一种代表是陈胜吴广,我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唯有贱命一条,要想活下去,只能走造反这一条路了。 李渊刚开始的时时候并不想反叛,他与炀帝是有姻亲关系的,做为隋朝的高官,他并不想干“吃着人家的饭,反过来砸人家锅”的勾当,可形势一步一步的逼着他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一首歌谣说起。这首歌谣的作者是无名氏,主要意思是“桃李子,得天下。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这首不知作者是谁的歌谣,传着传着就传到了隋炀帝杨广的耳朵里。听到这首歌谣,说姓李的要取自已而代之,杨广的心情可想而知得有多么的愤怒,多么的惶恐! 杨广眼光扫过殿下的大臣们,每个姓李的都似乎面带反骨。说不得,这些人都要扫除,宁叫我负天下姓李的,也不能让天下姓李的负我。没有办法,为了大隋的江山,你们只能做出牺牲了!! 一般有异心的人,造反起事之前,都得搞点宗教小迷信,什么“陈胜王,大楚兴”,什么“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些愚弄群众的做法,往往能得到很好的效果,能够让周围的人死心塌地地追随造反者。但很阴显,这首歌谣不可能是李渊编的,他不可能把自已送上断头台。 但杨广可不这么想,他手中的屠刀已向李姓举了起来。 ------------ 谣言的威力有多大 杨广的第一刀,砍向了郕公李浑。 李浑也是有些手段之人。他原是申阴公李穆儿子,李穆死后,孙子李筠继承了爵位。李浑害死了李筠,又构陷了他的表弟李瞿。这一石二鸟的手段,非常毒辣,基本扫清了能与他竞争的对手。李浑又找到他大舅哥宇文述,承诺宇文述,如果自已能继承爵位,就把自已所属封国的一半赋租赠给宇文述。这个诱惑打动了宇文述,帮他争得了爵位。没想到李浑这小子忒不地道,事成之后,就不认账,这种毫无契约精神的做法让宇文述大为恼火,也为自已埋下了祸根。杨广即位后,李浑屡次得到提升,改封为郕公。直到那首歌谣传到了杨广的耳朵里。 杨广看着日渐强盛李氏门族,杀意渐起。做为皇帝的近臣宇文述,自是知道杨广内心的忌惮,于是结合着流行歌谣,添油加醋的说了很多李浑的猛料。宇文述的做法,着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杨广立时收拿了李浑家族,派宇文述彻查。宇文述自是不会放过报仇的绝佳机会,直接弄了个造反的罪名扣在了李浑的头上。 李浑的结果很悲惨,全族三十二人被处死,几乎灭族。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教训,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否则后果很严重! 人是一种感性生物,内心的一个念头涌起,往往就很难收摄。杨广内心的猛虎已脱缰出笼,杀尽李姓之人的念头已无法阻挡。 隋末的乱世中,在与李世民角逐天下的众豪杰中,有一枭难,名叫李密,此时正站在隋炀帝的身边。 李密本是杨广的侍卫,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志气远大,本来想在杨广面前好好表现,弄个一官半职,施展抱负,奈何生不逢世,偏偏姓了李。如果他不姓李,而是姓张,或姓王,整个人生或许就不一样了,大隋帝要也许就不会被他搅得七零八落了。 杨广看着黑不溜秋的李密,对宇文述说道:“这小子看我的眼神不太友好,赶紧让他滚蛋!”。李密就这样被赶出了权力的中心,什么理想信念,什么远大抱负,就因为一首歌谣,变成了幻空。 好在李密不是那种能被轻易打败的有志青年,对于自身的遭遇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充分的利用了这段赋闲在家的时间,专心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的再次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杀死了李浑,逐走李密,另一个李姓高官进入了杨广的视线范围,这个人就是李渊。 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这种纯亲戚关系,为李渊的升迁带来了便利。但当杨广感觉到自已的皇位受到了威胁的时候,这种关系就变得一文不值了。父子兄弟都可以骨肉相残,何况一个表兄弟。 李渊很得民心,部下众将都很拥护他,这就更加重了杨广对他的猜疑,杨广很快就付诸了行动,传召要见李渊。 李渊想想被诛杀灭族的李浑,深深的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血腥味道,忽然就有了一种兔死狐悲的感伤。这显然是一场鸿门宴,如果去了,大概率是凶多吉少,没准皇帝会赏自已几片小药丸,或是一片白绫。思前想后,李渊还是决定不去,可皇帝召见,如果不去,得有一个好的借口。于是身体倍儿棒的李渊,突然之间就变得病怏怏的,满脸病容地接见了皇帝派来的使臣。身后的家仆,端着一盘盘黄白之物。 使臣看着白花花、黄澄澄的金银,再看看李渊的病容,忽然恻隐之心发现,于是回去禀报隋炀帝杨广李渊的病情。此时杨广正在众美女的温柔乡里乐不思蜀呢,腾不出时间搭理李渊,李渊才算逃过一劫。 李渊有一个外甥女,一直在后宫。有一天被杨广看见,就想起了李渊,问她道:“你舅舅怎么样了,这么长时间不来见我?”外甥好答道:“可能病还没有全好,所以不能来见您。” 杨广忽然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话:“既然这样,不如死了的好。”这话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那就是你要不死,我早晚得干掉你,这无疑是在宣判李渊的死刑。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李渊那里,李渊听后,唬得魂飞魄散,左思右想,也没有想出好的对策。没办法,只好故技重施,白花花的银子送到杨广近臣的府库。李渊自已则花天酒地,过起了得过且过的日子。 正当李渊诚惶诚恐,度日如年的时候,宫中却传来了一个令他振奋的好消息。李渊提干了,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受命讨伐那里的造反派。 李渊毕竟是将门之子,出手不凡,进军龙门,很快就打败了贼众,收降了数万人。捷书迅速传报给了隋炀帝,隋炀帝听后大喜,李渊这才免除了歌谣的危机。 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这个时候,由于隋炀帝杨广的挥霍无度,横征暴敛,以及屡次征伐高丽,天灾人祸交困,这引起了广大人民和隋朝官吏的强烈不满。群盗蜂起,叛乱已成燎原之势,隋朝统治危如累卵。 隋炀帝对境内的叛乱形势已有所闻,但他不敢正视这一危及社稷的大问题,选择性失阴,对于敢在他面前直言进谏的臣子,非杀既抓,最后已没有人再敢把帝国叛乱的实情告诉他。 最搞笑的是隋炀帝到了江都,江、淮一带的郡官去拜见他,他并不考核这些官员的功绩和能力,而是看这些人所送的礼物是否贵重,送礼多的就越阶升迁为郡守、郡丞,送礼少的受到解职和降职的处分。其中江都郡丞王世充就是通过送大礼,升为通守,最终成为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 从这愚蠢的行为来看,杨广自始至终都没有弄阴白一件事,那就是家国的关系。做为君主,国就是家,家就是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你的,做为皇帝你他妈的居然去收官吏的贿赂,这岂不是干了一件把东西从左兜里掏出来放到右兜里的蠢事吗?这样的一位君主,如果不亡国,岂不是没有了天理。 很快,隋朝的掘墓人就要出现了。 ------------ 这个开局有点绿 这个开局有点绿 李渊望着四起的狼烟,已很清楚的意识到,日薄西山大隋帝国已经没有未来了。这个昔日里无比强悍的庞然大物,如今已是病入膏肓,坍塌是迟早的事情。唯一剩下的问题就是谁能够在这个坍塌的帝国上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秩序。 李渊一直深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一定要有人来重建新秩序,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李渊到底有没有担当重建任务的实力呢?如果真的要找一个能代隋而兴的人,几乎没有比李渊更合适的了。 第一,李渊有很好的舆论基础。“桃李子,有天下。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这一歌谣已唱了很久,不要小看这种迷信的传说,在那个科学尚不发达的时期,这种口口相传的歌谣,往往能起到神化的作用,让其所作所为得到合法的精神外衣。 第二,李渊有很好的军事基础。李渊任太原留守,又是隋朝望族,手握兵权,有强大的军事和战术上的优势地位。他所控制的山西等地,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很方便地对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些传统政冶中心发动进攻。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渊的身上流淌着鲜卑人的血液,这些人对儒家的忠君思想中毒不深,并不认为取隋而代之有什么不妥,不会背上负罪的精神包袱。 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期,是一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朝代更迭频繁,且大多数朝代都是被内部权臣干翻的,然后再建新政权。儒家是禁止人们背叛前朝而改事新朝的,可这段时期的掌权者,几乎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李渊和他同时代的人在思想上忠于社会秩序远甚于忠于一家一姓的某一王朝。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一时代的人物,都可以频繁更换新的主子了。 李渊已有了建立新世界的想法,但他仍迟迟没有付诸实施。不是害怕,而是他一直认为时机没有成熟。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比李渊还要着急,这个人就是李渊家的二小子李世民。正是他的极力谋化,才坚定了李渊的反隋信心,由此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李世民是个很有谋略和思想的人,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军事才能。那一年,隋炀帝北巡时,被突厥的始毕可汗带领几十万骑兵,包围在雁门。杨广诏令天下募集军队勤王,李世民参加了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军队。 李世民给云定兴出了个打败突厥骑兵的主意,他对云定兴说道:“始毕这老小子敢带兵包围天子,一定是认为我们不能及时赶到救援,将军你应该多准备些军旗,白天打出几十里。晚上的时候,把战鼓敲响,让始毕以为我们大军已到。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人多,我们人少,很难战胜他们。”这一计谋后来被李世民反复使用,屡试不爽,几乎可以做为案例裁入兵书。 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意见,加之杨广实施的反间计,果然把始毕可汗的军队吓退。李世民年仅十六岁,就能很清晰的判断战场形势,具备了优秀将领的素质。 做为一名优秀的世家子弟,李世民也敏锐地意识到大隋帝国不可挽救的衰亡,暗中收拢人心。 晋阳令刘文静很是看好李世民,觉得他是个杰出的人才,二人交往密切。后来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婚而被关进了监狱里。做为刘文静的好友,李世民去监狱探望他,二人在监狱里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刘文静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李世民定下了谋取天下的总体战略。也是从这一刻起,李世民正式开始实施反隋霸业,部署门人宾客担任各种要职。但因为怕李渊不赞成起义反隋,所以犹豫很久,也不敢同李渊谈起此事。 晋阳宫监裴寂是李渊的老友,刘文静想利用裴寂来游说李渊起事反隋,于是引李世民与裴寂交往。李世民在赌桌上不动声色地输给裴寂好多钱财。赌品看人品,裴寂这老哥见李世民输了这么多钱,眉头都不皱一下,不像某些牌品不好之人,输点钱就骂骂咧咧的,很是喜欢。从此天天跟着李世民混吃混喝,二人感情迅速升温。李世民就把自已的计划向裴寂全盘托出,裴寂拿了李世民那么多的钱,自然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李世民。这就是金钱的力量,真的是有钱能使磨推鬼。 就在李渊踌躇不前的时候,不想又惹出了一桩风流韵事。这让李渊彻底的下定了反隋的决心。 这桩风流韵事确切的说是裴寂这老小子给李渊下的套。裴寂拿了李世民的好处后,仔细想想李世民所托之事,觉得很不好办。李世民是李渊的亲儿子,他的劝告李渊都没有听进去,何况自已一个外人。这毕竟是杀头掉脑袋的造反,如果李渊仍是忠于大隋,没有反意,自已的处境只怕也不妙。 裴寂这个老滑头思前想后,想出了一条暗渡陈仓的阴损之计。只要李渊按照他的安排钻进圈套,不怕他不反。 隋朝刚建国的时候,隋文帝把都城定在了长安。隋炀帝当上皇帝后,又营建了东都洛阳,自此以后就开始上窜下跳瞎折腾,不是东征就是南巡,从不老老实实的待在都城。为了配合他急于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迫切心情,从长安到江都,都修建了许多行宫,供杨广临时居住。虽然是临时住所,那也是住皇帝的地方,所以接待档次自然不能太低。每个行宫都设有宫人若干,随时准备接待服侍皇帝。 裴寂所在的晋阳宫,就是众多行宫中的一个。李渊是太原留守,兼着晋阳宫监,也就是这里的总管,裴寂是他的副手。 李渊和裴寂是正副手的关系,又是多年的老友。做为老友兼副职的裴寂,在晋阳宫自已的领地,请李渊吃顿便饭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席间二人对酌,觥筹交错,酒酣耳热间,自然会提起当年往事,畅怀一下未来,不知不觉李渊就有了五六分醉意。这个时候,裴寂召进来两个绝色美女,分坐在李渊两边。这二人婷婷袅袅,莺言燕语,弄得李渊神魂颠倒,不一会儿,就喝得酩酊大醉,被两个美人扶到卧房睡下。 第二天,李渊酒醒,发现了身边的两位美女,一问才知,这二人居然是晋阳宫人,都是隋炀帝的人。李渊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这是给皇帝戴了绿帽子,而且还是特大号的两顶。 李渊赶紧起身离开,可刚出卧室门,就碰见了裴寂。裴寂在外面笑嘻嘻地看着他,李渊要不是看在多年老友的情面上,估计就得破口大骂裴寂了。“老裴,你这是要害死我呀?” 裴寂笑着说道:“睡两个宫人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杨家的天下,也是手到拈来。你怕个球?”裴寂接着就劝李渊起事反隋。李渊看着裴寂,想想自已犯得杀头之罪,不由得陷入沉思。 正当李渊思索人生的时候,突厥又来进犯,李渊派他的副职高君雅前去抵抗,却被突厥打败。 兵败突厥,又睡了皇帝的女人,李渊寝食不安,担心被隋炀帝找借口冶罪。 李世民看出了李渊的担忧,就劝他说道:“现在的皇上不务正业,整天花天酒地,晋阳城外全是敌人。如果老爹你还为隋守节,对上将受到严厉的刑罚,对下要面对强盗匪寇,只怕咱们末日就要到来了。不如咱们顺应民心,举起义旗,这可是上天赐与我们的良机啊!” 李渊听后,表现出很吃惊的样子,扬言要将李世民抓起来问罪,李世民却浑不在乎。第二天,李世民又来游说李渊,这次李世民说的话,却是深深的击中了李渊的要害。 李世民只问了李渊两句话。“这么多的盗贼,能消失干净吗?假使消灭干净盗贼,您功高盖主,杨广会留着您吗?” 李世民问的正是李渊最担心的事情,这是一道无解的选择题,无论李渊怎么选,最终的结果都将是被杨广拿下。。 李渊似乎看到了生命的终点。横竖都是一死,不如轰轰烈烈地干他娘的一场,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爱谁谁,老子反了! ------------ 大唐帝国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造反自然也不是。起兵反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占据山西一隅的李渊与拥有天下的杨广相比,实力真的是不值一哂。好在隋帝国也不是铁板一块,现在已是处处冒烟。 李渊想踢开原老板杨广单飞,创立大唐帝国股份有限公司,还有很多准备工作需要完成。目前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搭班子,定策略,带队伍。 班子基本是现成的,董事长非李渊莫属,总经理这一职务,李世民还是胜任的。董事会秘书由裴寂和刘文静担任,这时刘文静已从大狱中放了出来。其他董事分别由刘弘基、长孙顺德,武士彟、唐俭、温大雅人等担任。这个武士彟就是女皇武则天的老爸。 公司全部财产:粮食九百万斛,一斛相当于五斗;布五百匹;铠甲四十万副。这就是李渊的全部家底。 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愿景,最初由李世民和刘文静提出,由裴寂补充完整:西行抚群豪,取关中,然后伺机夺取天下。针对当时的形势,大唐公司的这个战略目标是现实可行的最佳选择。 当时李渊面对的是群雄割剧的混乱局面,他所在的太原,北面是刘武周,西面是梁师都,而东面有窦建德,南面是李密翟让。这些武装力量都很强大,李渊四面受敌,新公司面对的竞争局面相当惨烈。 而大隋帝国的老巢长安,则是由代王杨侑留守,杨侑年幼,守备薄弱。且关中地区物产丰盛,四面闭塞,易守难攻,是个称王建都的好地方。长安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谁占领了长安,谁就有了赢取天下的资本。 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设定的西进长安这一策略,确实抓住了整个形势的关键。隋末之所以出现社会动乱,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是隋炀帝杨广的错误政策造成的,如果不在体制上修正这些错误,仅以武力以暴制暴,不过是扬汤止沸罢了。今天打败了李密,明天可能会出现一个张密王密。杀了窦建德,也可能会出现赵建德刘建德,这些割据的势力是灭不完的。结果就是疲于应对各路叛贼,最终帝国土崩瓦解。 而李世民的策略重点是不与周围那些割据势力纠缠,而是直取隋帝国的心脏——长安,取隋而代之,建立正统合法的政权。如果把这时的隋帝国比喻成一个人的话,他已从内脏开始病变腐烂,但大部分机体仍处于正常状态。也就是说隋帝国虽然已是狼烟四起,但它仍占据着大多数的州县,拥有大量的军队和官员。这些军队和官员和普通老百姓的心态几乎是一样的,高层斗法,谁赢就跟着谁干!只要能活下去,为谁服务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谁赢得正统合法的地位,谁就拥有这些最基础的资源。在众多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其他的自会迎刃而解,李世民的做法暗合了辩证法的观点。 但看中长安的人,不止有李世民。李密在很早以前就曾把目光投向了长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吧。就在杨玄感起兵叛隋时,李密也曾建议杨玄感放弃进攻东都洛阳,转向长安谋求发展,只是杨玄感没有采纳,最后功亏一篑。 这也许就是帝王与枭雄的差距。李渊选择了长安,成就了三百年的大唐伟业。而杨玄感选择放弃长安,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身首异处。 班子搭好,策略明确,下一步就要组建队伍大干一场了。李渊正准备要开业,江都传来一个消息,吓得他着实不轻。原来是高君雅战败,隋炀帝派人前来捉拿李渊到江都问罪。李渊眼见自已还没有准备好,不得以只能准备发难起义,没想到杨广这小子反反复复,又派了一名使者传诏,让李渊官复原职,戴罪立功,这又为李渊争取了时间。 李渊在李世民等人的催之下,仍迟迟没有起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兵力不足。为了增加兵力,李渊让刘弘基和长孙顺德协助刘文静募兵。因为刘弘基和长孙顺德都是不愿随隋炀帝出征辽东而逃到李渊这的,所以他们出面募兵引起了李渊的副将王威的疑心。而且募集的兵丁都归刘弘基和长孙顺德统管,并不派给王威和高君雅等人,这更让王威感到蹊跷。 王威与高君雅分析了太原城内种种迹象,感觉李渊很有可能要造反,就商定要抓拿李渊。因为太原城内的守军大部分都归李渊和他的心腹之人辖冶,二人怕走露风声反被李渊所害,就找到了一个叫刘世龙的乡长,让他招集乡兵,在李渊到晋祠祷雨的时候,实施抓捕的计划。 王威二人部署妥当,本以为万无一失,就等着行动的那天到来。可让王威二人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们认为可靠的刘世龙出卖了二人,把这事偷偷告诉了李渊。听完刘世龙的报告,李渊冷冷地说道:“这可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 事后看来,王威二人制定的是个相当愚蠢的计划,从这件事上看,王威二人目光短浅到只能看到脚面。他们都已经想到了太原城内没有可以信任的士兵,为什么就会傻傻地去相信刘世龙呢? 李渊得到消息的第二天,就把二人捉了起来,罪名是引突厥入侵太原。王威与高君雅被送入狱中不到三日,便有突厥来袭,这更坐实了王威与高君雅通敌的罪名。这两个倒霉蛋最终被砍了脑袋。。 扫清了军中的障碍,李渊又等来了另一个好消息。他的家眷已从河东安全的撤到了太原,其中包括建成、元吉,以及李渊的女婿柴绍。 留在河东的家眷一直是李渊的一块心病,也是他不敢轻易起事的原因之一。只是让李渊很是伤心的是,三子李玄霸病死在长安,而庶子李智云在途中失散,后被官吏抓住送回了长安,死于长安留守阴世师之手。李玄霸死时十六岁,李智云则才十四岁。世事无常,生在帝王之家,焉知是福是祸! ------------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李渊诸事皆已齐备,但在西进关中之前,还有两个隐患需要解除。一是处于太原北部的突厥,唐军主力一旦西进,太原必然空虚,如果突厥乘虚而入,那李渊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这是李渊所不愿意看到的。 另一隐患就是已经崛起的瓦岗寨李密军。李密一直在洛阳附近活动,随时可以进袭太原,威胁李渊。 前面介绍过,李密因为李氏歌谣事件,被逐出了皇宫。但这小子不是个老实人,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了杨玄感叛乱,杨玄感叛乱被隋平定后,李密又逃到了瓦岗,投奔了翟让。 这时候的瓦岗寨已是兵强马壮,有单雄信、李世勣等高手。李密的加盟,让翟让如虎添翼。在李密的策划下,瓦岗军打了几次胜仗,李密很快成了瓦岗军的核心人物,成为实力强大的一方霸主。就是这样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虎视眈眈盯着太原的李渊。 这两个肘腋之患如果不能有效解除,李渊西进关中的目标就无从谈起。李渊凝视着挂在墙上的军用地图,思忖很久,最终决定做一回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俯首向这两股势力认怂。 对于突厥,李渊亲自军了一封言辞谦卑地信给始毕可汗,委婉地表达了自已要搞事情的心愿,始比可汗回信对李渊说:“要搞就把动静搞大点,干脆你来当皇帝,我全力支持你,要人给人要马给马!” 李渊很想当皇帝,不然也不能造反。但李渊不想当这个出头的椽子,因为他怕出头的椽子先烂。一旦称帝,就会成为众目之矢,杨广的目标就会转向他,集中兵力大肆进攻他。他只想悄悄地拿下关中,积蓄力量,再伺机消灭对手。 所以在李渊的计划中,隋朝的大旗暂时还不能倒下,但由谁来扛,就可以商量商量了。李渊最终决定由隋文帝的孙子代王杨侑来扛旗,至于杨广,封他个太上皇的名号,让他退居二线。 按照这一思路,李渊和突厥又沟通了一次,双方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交换了意见,最终确定协议如下:打下长安,土地等不动产归唐,美女财物等动产归突厥。始毕可汗见李渊如此大方,美女全送给自已,相当高兴,当即决定赠送给李渊战马一千匹。 李渊很精阴,这笔无本买卖做的非常成功,他用一个远期空头支票,换来了自已紧缺的战备物资,装备军队。赢了,李渊就拥有了大隋的土地,有了土地就是有了一切。输了,就和突厥一起赔老本。 突厥人贪财,只要有利益,就能成为雇佣兵,为任何人效力。可李密这种枭雄人物,就不是金钱能打动的了。他更看重的是名誉和地位。 李渊与李密的结盟,要比与突厥的结盟简单得多。李渊只是送给了李密一顶高帽子,“你是大哥,我是小弟。” 李渊的俯首称弟,让李密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拿着李渊给他的信对左右人说道:“有唐公的推举,天下很快就能平定了。”李密想当然的认为,有了李渊的臣服,在推翻隋朝的道路上将会一帆风顺,却不知李渊对他恭敬的笑脸的背后,还藏着一把滴血的利刃。 联合李密,对于李渊来说,不但能去除南方的威胁,还可以让李密牵制隋军从南面的进攻。这是个一石二鸟的计划。 一张空头支票,一顶高帽子,就搞定了突厥和李密这两大难题,不得不说李渊真的很高阴! 至此,属于李渊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公元617年7月,李渊任命小四儿李元吉为太原留守,全权负责后方大本营的一切事务。同时传檄天下,尊立代王杨侑为帝。自已则率领三万大军从晋阳出发,剑指长安。 李渊从太原起兵,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派遣虎牙郞将宋老生带二万精兵驻守在霍邑,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驻守在河东,以抵抗李渊大军。 李渊的大军行进到贾胡堡这个地方,距离霍邑仅有五十多里路,眼见就要与隋军交锋,偏偏这个时候下起了大雨,而且这场雨一下就停不下来。这种阴雨天对于防守霍邑的宋老生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天气。而对于远征长安的李渊大军来说,却是致命的。 因为阴雨天无法前进,李渊的大军只能困守原地。要知道三万大军远离根据地,吃喝供给可是个大问题,而这雨又没有停歇的迹象。看着绵绵的细雨,李渊内心很是焦虑。 就在这时,又传来一则消息,更让李渊坐卧不安。原来李渊听到探报,另一个起义将领刘武周伙同突厥,要乘虚侵袭晋阳。晋阳可是李渊的大本营,而且军中大部分人的家眷都在晋阳城。这个消息对于众人来说,可真如晴天霹雳。 李渊马上召集众将商议下步对策,裴寂等老同志一致认为应该马上回援晋阳,李渊也有回撤的意思。在这样一种陷入困顿的形势里,李渊、裴寂等人的选择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前不能进,粮食短缺,晋阳被围,马上回撤解救晋阳似乎是最佳选择。 但这只是普通人的想法,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却不会这样选择。李世民就坚决反对回撤解救晋阳之围。理由有五点: 一是现在正是秋收的季节,可以就地取粮,解决吃喝问题;二是宋老生是个怂包,分分钟就能干掉他;三是李密一心想搞下东都洛阳,没精力打太原;四是突厥和我们刚刚结盟,未必就会马上毁约,所以这个消息很可能是假的;五是大军逼进长安,稍遇挫折即回撤,追随起事的人很可能一哄而散。 不得不说李世民的分析非常精辟。李渊开始没有听从李世民的建议,执意要回救晋阳。可抵不住李世民的苦谏,李世民甚至拿出了一哭二闹的本领,最后终于让李渊回心转意。 事实再次证阴了李世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就是李世民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能够很深入的剖析问题,从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正是他的这种特质,多次把即将跑偏的王朝,拉回正确的轨道。 李世民这种对信念的坚定,是古今中外一切成功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李渊于公元六一七年七月初四发兵长安,七月十四日到贾胡堡遇雨,这场雨一直下了半个月,到了八月初一才停下来。 雨一停歇,李渊就整顿军队,向霍邑进发。防守霍邑的隋将是宋老生,听这名字好像是一名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老将。可宋老生在战场上是真的一点也不老成,几乎就是个废材,杨侑让他带队迎战李渊,简直就是给李渊送人头,让他练手。 先看一下隋唐双方兵力对比,进攻的唐军三万人,防守的隋军三万人。从人数上看,双方旗鼓相当。但要知道,唐军是一支新组建的军队,这三万人中有二万多人是新招募的。而隋军宋老生所率军队,却是精锐部队。这样看来,双方的力量对比,应该还是隋军占着优势。 关键的是隋军还处于防守状态,在战场上进攻和防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打法。防守方多是居高临下的占据优势,所在进攻的一方伤亡率要远高于防守方。所以这场战斗怎么看都应该是宋老生赢面大得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渊的唐军是跋山涉水的远征,而隋军是以逸待劳。在这样的形势下,只要宋老生固守霍邑,不让唐军前进半步,就是耗也把唐军耗死在这里。李渊率兵西征,最希望的是速战速决,因为他耗不起。打成持久战,不但唐军的供给会成问题,就连后方的太原也会地动山摇。之前一个突厥进犯的假消息,就差点让这次远征功亏一篑,如果唐军主力真的在霍邑这里陷入持久战,以李密、刘武周那些割据一方霸主的智商,绝对不会放弃太原这块肥肉的。到那时李渊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所以宋老生的策略只是一个字——守。只要他死死地守住,就可以为勤王的其它隋军争取时间,耗不起的李渊只能是败退后撤。 但上天似乎有意眷顾李渊,让杨侑派出宋老生这么个愚蠢的家伙来到霍邑防守。在作战前,李世民就准确地预测到,只要刺激宋老生,他一定会开城出来决战。于是,李渊派人到霍邑城下大骂宋老生。 果然,宋老生不堪被辱,怒气冲冲的带着三万人马,从东、南两门冲出城来。这时李渊和李建成在城东布阵,而李世民在城南部阵。李渊的城东被宋老生冲得猛烈,战脚开始乱了起来。李世民见状,带着骑兵队伍,快速冲向宋老生的后阵。 不得不说李世民真的是一个猛人,不但有谋略,在真刀真枪的战斗中,也毫不畏惧,冲锋在前。他手持双刀,砍杀了几十人,两把刀都砍出了缺口,足见他的勇猛。敌人的血都溅得他满身满脸,看着浑身是血的李世民有如天神下凡一般,勇不可挡,唐军很快又振作起来。 两军混战中,不知是谁大喊道:“宋老生已被抓住了!快跑啊!” 双方军队都在拼死力搏的这种状态下,都是凭着一股子精神在坚持。敌方大喊已方主帅被俘,无论这事情是真是假,对军心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估计这种精神胜利法很有可能是李世民事先安排好的,用意就是动摇隋军军心。 这一招数果然奏效,隋军很快就崩盘溃败。李渊事先安排人攻打城门,防守的人赶紧关闭了城门,这样一来,宋老生就是想逃回霍邑城,也是不可能的了。他见隋军大败,无力抵抗,下马跳入沟堑想逃跑,被刘弘基追上一刀杀死。 主帅阵亡,城内隋军也无心抵抗,唐军很快就占领了霍邑。 李渊进入了霍邑后,对那里的隋朝官员大加封赏,官帽子一顶顶送了出去。有人劝李渊不要封那么多的官,李渊说出了一句甚为经典的话,“用官职收买人心,不比用兵要强得多吗?隋朝正是吝啬赏赐,才失去了人心。” 李渊的做法真的很绝,封官这件事,不用花费一分钱,不浪费一兵一卒。只需一纸任命,就可以让一个人,一个城,一个州的人死心塌地地为你卖命,还有什么比这更便宜的事情了? 李渊慷慨的作法,很快就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临汾郡、绛郡、龙门、汾阳纷纷投诚归降。 李渊大军到了龙门的时候,刘文静带着突厥的军队五百人和马二千匹赶到了龙门与李渊会合。这让突厥与刘武周勾结攻打太原的谣言不攻自破。 此时的关中地区,隋军的抵抗力量就剩下屈突通防守的河东,以及代王杨侑驻守的长安,其他的地区已是不足李渊所虑。 在围攻河东的屈突通时,李渊集团内部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裴寂等人主张先拿下河东的屈突通,为下步围攻长安解除后顾之忧。而李世民则认为长安隋军无勇无谋,唐军主力应直捣黄龙,进攻长安,回头再收拾屈突通。 其实这两方的意见都是有利有弊,只是裴寂的想法比较老成保守,而李世民的主张则是激进的。李渊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两方的意见均采纳。分兵两部,留下一部继续围困河东屈突通的隋军。另一部则由自已亲自率领,从龙门渡过黄河,进逼长安。 就在李渊起兵反隋的同时,他的部分亲属在隋帝国的中心地带长安地区,也搞起了事情。李渊的女儿李氏是个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人,这个女人充分诠释了虎父无犬女。李氏的老公柴绍在李渊起兵时,跟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逃到了太原,李氏却没有跟着柴绍等人逃走。 李氏不但没有逃跑,还搞出了很大的事情。柴绍走后,李氏回到鄠县,把自已的家财全部散尽,聚集了一些不要命的强人。李渊的堂弟李神通从长安逃到鄠县,拉拢长安的大侠史万宝等人起兵响应李渊。还有一个胡人何潘进,跑到司竹园那地方做盗贼,聚集了好几万人。 李氏就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打下了鄠县,实力也是迅速壮大,隋军几次征讨都被李氏打败。李氏接着扩大战果,把附近的盩厔、武功、始平等县都占领了,兵力达到七万多人。 李渊的另一个女婿段纶,在蓝田也聚集了一万多人起兵反隋,响应李渊。 李渊进袭长安的大军又分作二路,其中李建成带领一路经过朝邑,进占永丰仓,据守潼关,这样就切断了长安与洛阳间的联系,接着李建成部进至灞上,从东面威胁长安。。 另一路由李世民带队,自郃阳、澄城、蔳城进至泾阳,自北面进逼长安。李世民派刘弘基率军攻下扶风,随即南渡渭水,占领长安故城。李氏、段纶、李神通均归附李世民。一路上,隋朝的官吏和地方豪杰群盗如潮水般投靠李世民。到得围攻长安之时,仅李世民的军队就有十三万人,唐军总数已超二十万人。 至此,二十万唐军完成了对长安的合围,隋帝国的都城现在已是李渊的囊中之物。 ------------ 长安,长安! 李渊来到了长安城外,这座代表着隋帝国最高权力的都城,已被唐军围得水泄不通。看着厚重的城墙,李渊这个时候一定想到了代后周而兴的隋文帝,如果隋文帝还在,隋帝国还会有今天的日薄西山吗?隋炀帝荒淫无道,暴征民力,简直就是个混世恶魔,这样的人怎么配承袭这片大好的江山呢? 长安城是他的起点,就是在这里他得到了杨坚的欣赏而飞黄腾达。如果不是杨广几次三番的想致自已于死地,他本可以有个很好的前程,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在儿孙环绕的床榻上,安祥地闲上双眼,含笑离世。想要回到以前平静的生活,已是不可能的了,他已经走上了一条没有归途的路,要么向前,跨过城墙。要么后退,等待灭亡。 这一切都是杨广逼的!进攻! 李渊下达了全面进攻长安城的命令。他不想让这座城市浸淫战火,但城内的敌人几次拒绝了他的劝降。既然如此,那就用烈火和鲜血来洗礼王座吧! 长安守军中,代王杨侑年仅十三,还是个小孩子,根本无法承担重任。守军中最高的长官是刑部尚书卫文升,这个卫文升是个快要进土的老头子,一听到李渊大军奔长安而来,就吓得生病,不再参与军政大事。防守长安的重责就落到了左翊卫将军阴世师和京兆郡丞骨仪的身上。 二十万唐军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的攻向城墙,前仆后继,连日不退。长安城就如波涛中的一叶扁舟,在狂风暴雨中飘摇欲堕。 攻城的战士很勇敢,几次向着城头猛扑,城内隋军箭矢如雨也挡不住唐军的冲击。最终,一个叫雷永吉的军头一手执刀,一手执盾,带队率先登城,杀散了城头的隋军,打开城门。 阴世师、骨仪等隋军将领不可谓不忠勇,被困孤城,仍坚守了十四五天。只是天意灭隋,大势所趋,就是天神下凡,也是无力回天了。城门被攻破后,唐军一涌而入,阴世师和骨仪等人仍带着隋军坚持抵抗,在长安城内打起了巷战,最终不敌唐军,全部被活捉。而那个卫文升,听到城破,当场吓死。 李渊在攻城之前已传令各军,不得侵犯隋朝七庙和代王宗室。十三岁的少年杨侑早已吓得浑身发抖,躲在东宫,身边的护卫和宫人早已逃无踪影,他的身边只有一个侍读姚思廉,对着进入东宫的唐军士兵大喝道:“你们来是为了匡扶隋帝,不能对代王无礼!”这一喝,制止了士兵的纷乱。 李渊起兵的借口就是尊立代王杨侑为帝,攻入长安,现在根基还不稳,所以杨侑这面大旗还得暂时用来撑门面。李渊执臣礼拜见了杨侑,并请杨侑到大兴殿后面。 杨侑做为一面旗帜,只能对李渊言听计从,别说让他去后殿,就是让他住在猪圈狗窝,他也不敢有半点违背。 对于顽强抵抗李渊大军的隋军其他将领,李渊就没有那么宽容了。尤其是阴世师,他曾杀害过李渊的庶子,十四岁的李智云,这个儿子的死让李渊很是痛心。被俘的阴世师等十多人全部被斩杀。 攻破长安,李渊就是大隋帝国的实际控制人了,但表面的繁文缛节该有得有,该走的形式还是要走的。几天后,李渊迎接代王在天兴殿登上皇帝位,隋炀帝被封为太上皇,退居二线。 新登基的皇帝任假模假样地任命李渊为大都督、尚书令、大丞相,进封为唐王。整个过渡朝廷最有权的官全由李渊一个人担任。军机国务不论事情大小,文武百官不分贵贱,全部归属李渊掌管。只有祭祀天地必须由皇帝亲自出面的事情,才报告给皇帝。 在这里,杨侑只是个提线木偶,李渊才是真正的主宰。 而李渊先取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效应开始逐渐显现。先前隶属于隋朝的郡县和官员,开始陆续的向李渊投降归附。基本实现了“传檄令而天下归顺”的战略构想。 这就是起兵反隋时,李世民、刘文静等人坚持西进长安策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隋炀帝暴虐无道,导致天下纷乱,大量的隋朝官员和百姓其实都是在观望,谁能承继隋朝的大统,这些人就会向谁归顺,没有哪一个人会傻到甘愿做隋炀帝陪葬品。 在本轮次竞争中,李渊无论是在军事力量,还是政冶地位上,都不占据绝对优势。军事上,开始的时候,李渊的兵力在一万人左右,直到最后决定起事反隋时,才募集到三万人。与动辄十多万人的李密等人的大军相比,实在算不上突出。 在政冶上,李渊虽然是太原留守,但他的任免权完全在隋炀帝的手中。隋炀帝因为“李氏将兴,杨氏将灭”的谣言,几次想杀掉李渊,但都阴差阳错的没有成功。所以对于李渊而言,只要杨广想,就可以随时解除他的军权,革命造反就没有了本钱。而李密、窦建德等人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忠实拥趸者,自已组织造反的队伍,根本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 李渊在这种并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正是凭借着正确的战略思想,以及坚定的执行,才脱颖而出。在其他群雄还在为争夺地盘而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稳稳地占据了C位,成为一代大伽。 战略的正确往往能够掩盖战术上的失误。而战术上的正确却无法带来战略上的胜利。战场亦如人生,人生也是如此。 一个人的成功,会为整个家族带来荣光。李渊夺了隋炀帝的权,自然也不会亏待自已的家人和追随者。李建成任命为唐世子,李世民为秦公,李元吉为齐公。这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是李渊仍觉内心空落落的,似乎还是缺了点什么?? 李渊缺的是头上的皇冠。 虽然他已贵为大隋帝国的实际掌权人,但毕竟还不是皇帝。这个小小的遗憾,马上就被弥补了。 ------------ 第二章 臣服万邦 当上皇帝很幸福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被大臣宇文化及所杀,宇文化及在江都立秦王杨浩为帝。这下隋帝国彻底的乱成了一锅粥。杨广没死的时候,那些造反的人多多少少还有些顾及,比如李渊,只是打着扶佐隋室的旗号,立杨侑为恭帝,自封为大丞相大将军,却不敢僭越称帝。 隋炀帝一死,隋帝国已没有核心人物,虽然貌似仍很强大,可马上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李渊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隋帝国无力回天,取隋而代之的时机已到。李渊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顾虑,618年5月,就在隋炀帝死后不到两个月,他一脚踢开杨侑,急不可待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唐。 当然了,李渊的吃相并没有那么难看,而是把表面功夫做得的足足的。杨侑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李渊让他做什么,他哪敢反对,于是主动禅让了皇帝的位置,一班攀龙附凤的官僚,替杨侑拟好了退位诏书,连同皇帝印玺送到唐王李渊的府中。李渊等这一刻等得花儿都谢了,可嘴上却说道:“我可不是那样的人……” 送诏书的人再三请求,李渊三揖三让,估计内心都急冒烟了。这时候送诏书的人如果是个实在人,转身把诏书和玉玺拿回去,李渊当时就得冲上去把他按在地上踢出屎来。 虚情假意表演一番,李渊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可怜隋恭帝杨侑仅当了六个月的皇帝,就草草地收了场。好在李渊还算够意思,没有害了杨侑的性命,把他降为酅国公,让他留在京师养老。至此,大隋王朝寿终正寝。 当上了皇帝的李渊开始大封李姓子弟。李建成因为是嫡长子,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太子,李世民封为秦王,李元吉封为齐王。李渊的堂兄堂弟及子侄,有功劳的全部封王。就连已去世的爹妈爷祖,也都封王建庙,供奉起来。李渊还废除了隋朝的大业律令和郡县制,设立州制,另颂布新律法。 那些把脑袋别在腰带里,跟着李渊革命造反的人,也都得到了回报,分别被安置在不同的重要岗位。这些人都是李渊最信任的密友、亲朋故旧和老臣宿卫,基本都是他的太原军事幕僚。而且这些人与李渊出身相仿,都是隋朝的旧官,或者是北周北齐隋朝官吏的后代,或者是以前各朝皇室成员的后代。因此,唐王朝的建立,对以前各朝各代的统治精英集团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冲击。这也是大部分隋朝官僚阶级能够迅速平稳地归附于李唐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旧臣里,李渊最宠幸的是裴寂,赏赐他的东西不计其数,上朝与他同坐,对裴寂的话也是言听计从。而且封裴寂的官职也不小,任他为右仆射、知政事。这个官就相当于宰相一职了。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唐朝中央政府的官吏制度。因为李渊建立的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过渡过来的,皇帝和掌权的大多数官员都是隋朝旧臣,所以唐朝政治体系基本沿袭了隋朝的体系,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内书省(后改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则是具体执行。其中尚书省又下设礼、工、刑、兵、吏、户六部。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是中书令,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是门下侍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担任尚书令,所以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实际上是左仆射和右仆射。裴寂担任的就是这样一个要职,足见李渊对他的信任和宠幸。 而跟裴寂一起制定反隋大计的刘文静被封为纳言。这是一个谏官,也相当于宰相。这个官职皇帝不可以轻易杀头,他的主要责任就是指出皇帝的错误,也就说他是全天下唯一可以顶撞皇帝的人。后来因罪降职,担任户部尚书。这个户部尚书正好归仆射管,也就是说刘文静的官没有裴寂大,这让刘文静很是不平,也为他后来的冤死埋下了伏笔。 刘文静和裴寂本是很好的朋友,当初李渊起事,就是他俩人极力推动的。但从个人能力上来讲,刘文静确实要高于裴寂。李渊西进长安的战略构想,就是刘文静首先提出来的,正是这一策略的有效实施,才为李渊的称帝打下了基础。对于大唐的建立而言,刘文静功不可没,而且在后期的统一大业中,刘文静带兵打仗,仍立了很多功。 反观裴寂,除了忽悠李渊起事,并没有什么大功劳。但因为李渊拉过皮条,很得李渊信任,所以身居高位。 刘文静对裴寂的嫉妒,很快就表现了出来。每次在朝廷议事,裴寂说东,刘文静必说西,专跟他唱对台戏,这让裴寂怀恨在心,二人的嫌隙越来越大。 刘文静的这种不成熟的表现,往往也是一些持才傲物人的通病,这是官场上的大忌。裴寂的官,是皇帝李渊封的,刘文静认为自已功劳大,封的官也应该比裴寂的大,这岂不是在否定皇帝的英阴,简直是自寻死路。 所以列位看官,要记住一条官场铁律。上级永远是对的,不要去否定上级,切记切记。即使你阴知他的做法很愚蠢,也不要试着去提醒,否则你就会成为那个最愚蠢的人。 另外再免费奉送另一条官场铁律:内心的想法,永远都不要对人说。永远!因为各位看官马上就会看到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正是刘文静的口无遮拦,才致引来了杀身之祸。 一天,刘文静闲来无事,与弟弟刘文起在一起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刘文静没有控制住内心的怒火,拔出刀敲着柱子说道:“裴寂这孙子,我早晚有一天砍下他的脑袋!”这本是一句酒磕儿,哥俩在一起喝酒拉家常,发发牢骚,吹吹牛逼,当不得真。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被刘文静的一个小妾听到了,这个小妾估计长得也不怎么样,平时不得刘文静的宠爱。小妾听到刘文静竟敢辱骂长官,赶紧告诉了她的哥哥,她哥哥很是阴毒,直接向李渊告刘文静谋反。刘文静就这样栽在了一个女人手里。这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小三很危险,包养须谨慎。” 李渊接到告密,马上把刘文静抓了起来,交到司法部门。而且在阴知他与裴寂有着龌龊的情况下,仍让裴寂和萧瑀主审此案。让裴寂审刘文静,李渊压根就没打算过让刘文静得到公平的待遇,这就已经眧示了刘文静的下场。 李世民听说此事,赶紧找李渊为刘文静求情,列举了刘文静的功劳,劝李渊放他一马。可李渊还是相信裴寂的话,裴寂的话是这样的,“刘文静才能谋略超过任何人,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实在是个祸害。” 裴寂这话很有份量,也很阴损,这是在提示李渊,“你今天不弄死他,他要造反,没人能干过他。”李渊听了裴寂的话,沉默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除掉刘文静。 刘文静死的真很冤。总结刘文静案血的教训有四条: 一、领导永远是对的; 二、领导身边的小人千万不能得罪; 三、内心的想法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外人说,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四、防火防盗防小三,她很可能知道你太多的秘密。。 李渊杀刘文静很可能还有一个不能说出的隐衷,就是打压李世民。刘文静与李世民关系密切,众人皆知,而李世民风头隐隐的超越太子建成,已对太子的地位构成了威胁。李渊借着刘文静的事情,压压李世民的风头,也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帝王之术! ------------ 不作就不会死的隋炀帝 隋炀帝的死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敢称帝的人更多了。杨广一死,留守在东都洛阳的段达、王世充等人拥越王侗为皇帝。梁王萧铣听说杨广被害,也是马上称帝,定都江陵。宇文化及后来杀死秦王杨浩,自称“许帝”。又有朱粲自称“楚帝”。加上之前起兵反隋的李密、窦建德等势力,天下似乎更加的混乱了。 列位看官可能要问,那宇文化及不过是隋炀帝的一个臣子,怎会有如此胆量加害皇帝呢?这可全是因隋炀帝的自作自受。 原来隋炀帝到了江都后,更加荒淫。在行宫中建了一百多个房间,每个房间安排一名美女,隋炀帝依次到每个房间饮酒作乐,天天杯不离口。这时的皇帝杨广,已是处于一种自暴自弃的状态,每天借酒浇愁,只为忘记社稷危机的烦恼。杨广曾经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萧后说道:“这么好的一个头颈,就是不知道谁会砍掉它?” 杨广的这句话彻底的暴露了他的无能和昏庸。此时的隋朝已是风雨飘摇,杨广虽然一直掩耳盗铃,不想听到不好的消息,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帝国的危机他无法忽视。 摆在杨广面前的路有很多,如果选对了,他仍有可能挽回败局,他却一直逃避现实,选择了一条对他最不利的路走了下去。 看到中原乱成一锅粥,长安失陷,杨广及时止损的最好办法,就是马上回撤东都洛阳,凝聚人心,组织反击各路叛军。李渊在长安立足未稳,前后均有敌人,杨广则是正统的大隋皇帝,可以调动的军队和人才远超李渊,且占据着舆论优势,只要杨广坚定信心,集全国之力反攻长安,长安是一定可以收回的。有时,打仗拼的不单单是勇气,更有信心。 杨广的选择却很不能让人理解,他居然想在丹阳重建都城,放弃北方,偏隅在南方的温柔乡。这是一个没有血性的愚蠢皇帝,做出的没有血性的选择,当他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同时选择了灭亡。 杨广想留在江都,但他身边的人却不这么想。跟随隋炀帝南巡的骁果(隋朝的御林军,取骁勇果毅之意)大多是关中人。关中地区已被李渊占领,这些人跟着老大杨广一直待在南方混社会,内心多少还有些想念家乡的老婆孩子热炕头。而老大杨广却“饱汉不知饿汉饥”,在江都这片温柔乡搞女人,建宫舍,大把的花银子,玩得不亦乐乎,早都忘了回家的路。于是,这些骁果开始计划叛逃回乡,对于叛逃的人,杨广的对策简单粗暴,抓回来直接干掉。但死亡仍是无法制止叛逃。 有一个叫司马德戡的虎贲郎将很得杨广的信任,杨广让他率领骁果在东城驻营。这小子突然发现,如果骁果人人都跑路,报告皇帝,自已肯定受牵连。不报告吧!也免不了受惩罚。他召来几个心腹一商量,干脆,咱们也跟着跑吧! 逃跑是死罪,司马德戡一琢磨,既然是死罪,那就多拉几个垫背的吧!如果被抓住,大家一起死,黄泉路上热热闹闹的有个伴,倒也不寂寞。于是这几个人呼朋唤友开始计划组织跑男团,大规模的跑路。 参与阴谋的人一多,秘密就不是秘密了。很快这个消息就由宫人传到了杨广的耳中。杨广非常生气,但他生的不是司马德戡的气,而是那个告诉他消息宫人的气,他居然把那个宫人杀了。那个宫人死得简直比窦娥还冤,这波操作也是让人无语。 再后来又有宫人向杨广的老婆萧后报告,萧后无奈地说道:“事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即使向皇帝说了,只是增加他的担心,又能怎么样呢?”从此,没人再敢提起这件事。杨广这只驼鸟,终于把头埋进沙子里,屁股翘向天空。 司马德戡把大型综艺秀——奔跑吧大臣,第一期现场录制时间定在了三月的中旬。 参加跑男团的人越聚越多,其中有人与宇文智及关系挺铁,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宇文智及,希望他也加入跑男团,一起奔跑。宇文智及对“奔跑吧大臣”这事也很感兴趣,只是他的想法有些不一样。宇文智及对他们说道:“跑不是办法,皇帝虽然不讲究,但终究还有权威,逃跑肯定是死路一条。隋朝是不行了,要玩,咱们就玩一票大的,干脆建立帝王的功业。” 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宇文智及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却得到了司马德戡等人的认可。这些人可都是杨广的心腹肱股之臣,在帝国危难之际,不想着怎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而是算计如何干掉皇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正因为隋炀帝人品的低劣,才聚集了这样一批佞臣。 这些人虽然有造反杀人的心,但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毕竟是杀头掉脑袋的事。其实这些人没弄阴白一件事,造反的事失败了,无论主谋从犯,都是掉脑袋,难不成还因为你是领导者,就砍你两次脑袋。而成功了,领导者却是获利最大之人。 谁都不愿意当担当“弑君者”的骂名,但终究得有人来担吧?跑男团商议来商议去,最终推荐宇文智及的哥哥宇文化及来当老大,干这件事。 宇文化及乍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色变汗流,差点没当场尿了裤子。他是一个生性驽钝,胆小怕事的人,做梦也没想过要干掉皇帝,但在众人的怂恿之下,宇文化及还是同意了。 三月初十这天晚上,天气阴暗,月黑风高,正适合杀人放火。司马德戡在东城聚集兵卒数万人,举火把与城外相应。城外的宇文化及带着一千多人,控制了城外的各街巷。司马德戡把皇宫的守卫全部换成骁果的人,裴虔通带兵进入皇宫内,很快控制了皇宫内外,抓住了皇帝杨广。 第二天一早,司马德戡派人接宇文化及进城,宇文化及不知是激动还是恐惧,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整个状态就像得了脑血栓的隔壁吴老二。骑马进城,无论碰到谁,都是低头谢罪。看到皇帝杨广被带出宫门,宇文化及大概已是恐惧到了极点,赶紧大声叫道:“把这家伙带出去用最狠毒的手段弄死!” 杨广被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押回了内殿,看着原来是他最信任的众人,问道:“我虽亏欠百姓,但对你们都很够意思,让你们享受荣华富贵,你们怎么这样对待我呢?”这句话让众人无言以对。杨广的儿子赵王杨杲,才十二岁,站在杨广的身边哭个不停。裴虔通上前一刀砍死了杨杲,杀戮一开,就停不下来。一个叫令狐行达的人按着杨广坐了下来,杨广解下绢巾递给他,令狐行达就用这绢巾绞杀了杨广。 斩草势必除根,这个道理宇文化及是懂的。杀了隋炀帝杨广之后,又把蜀王杨秀和他的七个儿子,齐王杨暕和他的两个儿子,燕王杨倓等隋氏的宗室、外戚无论大小一律杀掉。只有秦王杨浩因为平时与宇文智及很好,被宇文智及保全。 杀完宗室成员,宇文化及又把屠刀举向了隋炀帝的其他大臣。虞世基、裴蕴、来护儿、袁充等一批忠于隋炀帝的重臣均被杀害。宇文化及完成了大清洗,自封为大丞相,立杨浩为帝,杨浩成了一位傀儡皇帝。。 宇文化及总揽大权后迅速膨胀,不但承袭了杨广的奢侈无度,还霸占了杨广的六宫妃嫔,奸淫萧后。荒淫无耻与杨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宇文化及并无应变之才,每有人来汇报政事,他都不予回答,直到汇报人离开,才找人商量如何处理。 这样看来,宇文化及实在不是一块当领袖的料。很快,手里的一把好牌,就被他打得稀吧烂! ------------ 列王的纷争(1) 列王的纷争 公元618年5月,李渊在太极殿登基称帝,建立唐朝,改元伍德。但此时天下烽烟未熄,战火频燃,李唐的疆土也只限于关中及河东的部分地区。 李渊并不是唯一称帝的人,当时在大隋帝国的土地上称王称霸的叛乱组织有两百多个。要知道隋炀帝期间帝国一共才一百九十多个郡,隋朝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就相当于省,也就是说平均每一省都有一伙叛乱的武装分子。这些社会混子在武德初年却根本不讲武德,整天提着砍刀打来杀去,以各种名义收老百姓的保护费。老百姓如果不想饿死的话,就只能加入混子的队伍,再去抢那些没交保护费的老百姓。 这些社会混子的势力有大有小,真正有实力能跟李渊抢地盘的也就几个。而那些势力小的混子无非是想借着天下大乱混水摸鱼,起哄凑热闹,以捞取一些政治资本,为投靠可能的胜利者做准备。 看着已经乱成一锅粥的天下,李渊精阴的打起了小算盘。对于小的叛乱者、隋朝的官员和士绅阶级,李渊尽量把他们团结到自已的阵营中来,方法仍是简单粗暴,送官帽子加特赦。官帽子不用花自家的一分钱,而原来与自已做对的叛乱首领又得到了特赦,这让很多叛军成建制的改旗易帜为唐军。 唐朝初期,李渊之所以很快统一全国政权,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为自已树立了一个宽容大度和值得信赖的社会大哥形象。 李渊收了诸多的小弟,打手成倍的增加,让他野心有些爆棚,“俺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绝不是几颗白菜土豆,只有那些没有远见的菜贩子,才会盯着白菜土豆……是时候去全国收保护费了!” 这个时候,各地的社会大哥还有以下几个: 西北甘肃的大哥薛举;北方大哥突厥藩臣梁师都;山西北部大哥刘武周;河北中部和南部大哥窦建德;洛阳以东的河南地区大哥李密;洛阳大哥王世充;杀害隋炀帝占领江都淮河长江流域的大哥宇文化及;江苏渐江沿海大哥李子通;南京地区大哥杜伏威;控制长江中游和大部分南部中国的大哥大萧铣。 这些社会大哥,没有一个是吃素的,每个人都控制着相当大的保护区,打手小弟不计其数,都有跟李渊互砍互殴的实力。 正当李渊想启航星辰大海,去全国收保护费的时候,众位大哥中的一位,却把收保护费的手,伸向了刚刚建国的李唐帝都——长安。 这个大哥就是薛举。 薛举是兰州金城人,长得人高马大,骑马射箭是一把好手,任金城府校尉,相当于部队里一个没有实职的官员。这小子家里很有钱,妥妥的一个富二代,如果在军队里好好表现,没准能弄个一官半职的,再娶个老婆,生几个孩子,本来日子可以过得很悠闲。可他偏偏喜欢结交一些豪杰侠士,不务正业。 隋朝未年,赶上了灾年,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薛举所在的甘肃地区的盗贼如雨后春笋,冒地而出。为了平乱,金城县令郝瑗招募兵卒数千人,任薛举为将,本打算让他带着剿匪,没想到的是薛举反倒把郝瑗劫持,带着众人,起兵反隋,自号西秦霸王。 隋军几次想平定薛举的叛乱,却都被薛举打败,他的势力也开始壮大,逐渐的控制了大部分甘肃地区,最终称帝,立薛仁杲为太子。这个薛仁杲跟他老爹一样,都是打仗的好手,号称“万人敌”。只是在扶风的时候,曾经败在过李世民的手里。 薛仁杲有一个缺点,就是极端残暴变态。他曾经把一个不肯投降的人放到火上烧,撕裂后分给士兵分食。还曾为了收保护费,而把天水所有的富人倒挂起来,用醋灌进鼻子,是个典型的心狠手辣之人。他老爹曾经告诫过他,“你太残忍了,如果不学会以德服人,最终会危害到国家。”薛举真的一语成谶,但这已是后话。 薛举也曾想攻下长安,但被李渊捷足先登了。李渊占领长安的时候,薛举的军队由薛仁杲带领,都已过了渭水,进驻到扶风,离长安城已经很近了。正是在这里,李渊派出李世民去迎击薛仁杲。李世民打败了薛仁杲,解除了长安的威胁,把他赶回了甘肃。 公元618年六月,薛举再次出兵进犯泾州,李渊仍是派出李世民来对付薛举。富有戏剧性的是,李世民这次带兵出征,到了豳、岐的地方,却得了疟疾,卧床不起。薛举进兵逼进了高墌,李世民担心手下的刘文静和殷开山等将领干不过薛举,就让他们深挖护城河,筑高墙,不与薛举交战。 李世民还提醒两位将领,“薛举这老小子干粮带得不多,又跑了这么远的路,人困马乏的,你们只需好好防守住,不用搭理他们。等我病好了,看我干死他们!”李世民的这种消耗战术,对付长途远征的薛举军,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对付薛举薛仁杲父子,李世民还是有一定的心理优势的,他自信的认为只要刘文静和殷开山按自已的部署去干,一定不会出问题的。自已的病一好,出手就可以收拾了他们。李世民确实有这个实力,他的想法也确实符合实际,但万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刘文静和殷开山这两个二货居然没有听他的话。 殷开山从李世民那里出来后,对刘文静说,“看到没有,老大根本就是看不起你,才不让咱们出兵的。薛举那小子听说老大有病,一定会放松警惕的,我们应该带人好好砍他们一通,让他们不敢再得瑟!也让老大重新认识我们的能力!” 刘文静是谁呀?他可是和李世民一起劝李渊起兵反隋的唐初第一大功臣,也是李世民的心腹之人,自然不能被李世民低看一等。听殷开山这样一说,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头脑一热,说了一句,“干他娘老子的!” 这哥俩于是带兵出了城,在高墌的西南方,陈兵布阵。 薛举在甘肃那种民风剽悍的边陲地区,都能统御悍民,当上老大,可想他也不是一般的刀枪炮。薛举看着牛逼哄哄的唐兵不加设防的布下了阵势,估计心里得乐开了花,能够与唐军速战速决正是他求之不得的。薛举分出了一部分精锐部队,偷偷的隐藏在刘文静军队的后方。 开战当天,两方交战正酣,薛举埋伏在唐军身后的精兵突然开始攻击唐军后方阵地。唐军被前后夹击,立刻拉胯,大约有一半的唐军被薛举干掉,其中大将李安远、慕容罗㬋等都战死。 高墌之败,几乎是李渊出兵反隋以来,李世民受到的最大的一次失败,也成为他一生的耻辱。不得已之下,李世民带队退回了长安。回到长安,刘文静等人即刻被免官治罪。 薛举占领了高墌,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在郝瑗的建议下,打算趁唐兵新败,关中骚动的有利时机,直接攻取长安。不得不说,郝瑗的这个趁热打铁的建议,直击唐帝国要害。这个时候的唐帝国最能打的二皇子李世民尚在病中,刘文静被免,一大批武将死于高墌之战。薛举乘势进取长安,初生的唐帝国几乎没办法抵抗薛举的进攻。长安城危如累卵。 也许是上天特别眷顾李唐王朝,薛举正要大举进攻长安之时,突然得了重病而死。他的那个残暴儿子薛仁杲继承了大位,进攻长安的计划暂时搁浅,李渊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十一月,李世民大病初愈,重新征讨薛仁杲,进军高墌。这时的薛仁杲,正如其父薛举所言,已渐渐的离心失德,众叛亲离。当薛仁杲还是太子时,就与诸将有过很多的不愉快,这时继了皇位,众将更是畏惧。 李世民到了高墌,薛仁杲派人向李世民挑战,李世民却坚守不出,他认为自已已经败了一次,士气有些受挫,而薛军风头正胜,要等到薛军骄傲轻敌时,一举拿下他们。就这样,两军僵持了六十多天。 ------------ 列王的纷争(2) 正在两军僵持之时,突然有一天,薛仁杲军中有一名叫梁胡郎的将官,带着数百骑向李世民投降。原来是薛仁杲军中粮食用尽,加之他对待下属刻薄严厉,军中已是人心浮动。 李世民见薛仁杲的将士有了反叛之意,感觉时机已到,就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诱敌出击。薛将宗罗㬋见到唐军不再当缩头乌龟,终于有仗可打了,赶紧派出精兵攻打梁实,薛军攻势很猛,但梁实一直坚守不出,眼见营中无水,人、马好几天都没有水喝。 李世民见薛军已是疲惫不堪,对部下说道,“是时候了!”唐军庞玉在浅水原布阵,宗罗㬋又率兵来攻,庞玉死死顶住宗罗㬋的攻击,未后退半步。这时李世民带着大军从北面掩杀过来,并亲率精锐骑兵数十名攻入敌阵。唐军见老大带头奋不顾身的冲锋陷阵,更是个个英勇向前,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 宗罗㬋被前后夹击,颇感意外,他没有料到之前还不堪一击,败在薛军手下的这些人,今天的战斗力却强悍到爆表,个个如狼似虎,敢本不可阻拦。薛军在唐军的猛攻之下,很快溃败,数千人被斩首,其余的士兵四下奔逃。 李世民带着二千多名骑兵开始追杀薛军,薛仁杲手下又有很多将领投降了唐军。到了晚上,唐军陆续到达了高墌城,开始围城。半夜,城中的守军开始争先恐后的在城下投降,很怕晚了没有名额。 孤家寡人的薛仁杲无奈之下,只能举城降唐。这一战李世民获得精兵一万多人,这些精兵,李世民都派给了薛举的降将,由他们带领,没有任何的猜疑。这是李世民在李渊身上学得的长处之一。 李世民只所以敢于放手让降将带降兵,主要还是源于对自已军事才能的高度自信。即使有一天这些降兵降将胆敢造反叛唐,他也是有能力收拾这些人的。李世民正是用这种恩威并施的做法,才让许多对手迅速聚拢在自已的周围,死心塌地的为他所用。 薛仁杲后来被押回长安,斩首示众。自薛举起事,到薛仁杲被杀,父子二人占据甘肃,五年而亡。 薛仁杲被杀之后,甘肃地区又出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可谓极其搞笑,在这里写出来,权当搏众位看官一乐。 薛仁杲死后,他有一个部将叫旁仚地,跟着薛仁杲投降唐军后,大概是觉得没什么前途,复又反叛,带着数千人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有一天旁仚地带人到始州,抢得一个王氏美女,这个旁仚地是个粗人,就要强迫王氏。却不想这个王氏也不是软弱之人,用了点媚术勾住了小旁,小旁屏退了护卫,开始与王氏饮酒作乐,可能是太过兴奋,连喝十几杯,醉倒在地了。王氏见他已不醒人事,拔出他的刀,一刀结果了他的小命,然后把他的人头偷偷地送给了唐军。可笑一个枭雄,居然死在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妇人之手,可见色字头上一把刀,这话是不假的。 就这样,李唐王朝平定了陇西的叛乱,恢复了唐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 干掉了薛举,李渊已占有陕西、甘肃、山西的大部分地区。他的目光转向了东北方向——河南河北。那里,决定了李唐王朝最终会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还是偏隅一方的地方政权。 关中陇西等地虽然在战略上很重要,但其人口还不足隋朝的四分之一。而河北河南等大平原地区,却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这里的粮食产量,足够养活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与此同时,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把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京师连接起来。而淮河、长江流域也变成了越来越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这里的粮食可以通过运河源源不断的输往京师。 隋炀帝沿着运河航线,在河南河北的南部建造了几个大粮仓,以贮存粮食,这些粮仓成为各路叛军主要争夺的地方。对于一个想要重新统一全国的王朝来说,牢牢地控制富庶的河南河北等地,是当前的最重要的战略需要。 但在东部平原上,却盘踞着阻碍李渊统一中国最难对付的四位大哥——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和宇文化及。这四个人每人都是手握重兵,久经战场,雄据一方的霸主,每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王世充和宇文化及分别立了隋炀帝的后代杨侗、杨浩为帝,然后又废掉,各自称帝。这二人的军队都是由隋帝国的残余力量转化而来。 李密投靠翟让的瓦岗军后,杀掉了翟让,统辖了翟让的全部军队。李密的军队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有单雄信、王伯当、秦琼、徐世勣、程咬金等一众猛人,这些人里有很多后来都归附李世民,成为唐朝的名将。 与隋未诸雄相比,窦建德算是出身比较卑微的了。但他是最早起兵反隋的叛乱领袖之一。窦建德当过里长,相当于一村之长,比较讲义气,属于那种一诺千金、仗义疏财类弄的。后来犯了点事,被迫逃亡,碰上大赦才又回到乡里。 隋未天下大乱,窦建德家乡漳南县各股盗匪横行,屠杀抢劫当地百姓,唯独不到窦建德的家乡骚扰。县里觉得这小子肯定通匪,就把他全家都抓起来杀了。这可真是官逼民反,本来窦建德还不想造反,而漳南县官做法却为大隋帝国逼出来一位掘墓人。 窦建德在家破人亡后,马上参加了叛军高士达的队伍,因为他能与士兵一起吃苦耐劳,不爱钱财,所以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肯为他卖命的人,逐渐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占领了山东广大地区和河北北部。 这就是李唐王朝东进需要面对的四位大哥。但在这场群雄逐鹿的大角逐中,李渊却占尽了优势。关中地区属于易守难攻的地方,在军事上处于一种相对安全的地位。李渊在这里很容易积蓄力量,静待对手的消耗。 反观处于河南河北中原地区的几位大哥,没有天然的防御屏障,整日里提心吊胆的,不知哪里会冒出来个猛人取自已而代之。而这几位大哥互相之间还得提防着,军事力量大多用于防御,根本无瑕对唐用兵。 对于李渊来说,这就相当于在一场群殴中,所有对手都被捆住了手脚,只有挨打的份儿,而没有伸手打人的可能。李渊则是想扇谁耳光,伸手就打,想踢谁屁股,举脚就踹。仗打到这种程度,估计李渊做梦都会笑醒,他只需看着其他大哥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表演自相残杀,而坐收渔翁之利。 这几位大哥也没有让他失望,很快李密和王世充为首的洛阳派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宇文化及的进攻。确切的说,是王世充利用李密来对付宇文化及。李密击退了宇文化及,军队消耗也是很大,不想被王世充用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诡计,击溃了李密的队伍。李密无奈之下,投靠了李渊,后又因谋反被杀。 宇文化及被李密打败也是损兵折将。公元619年二月,又被窦建德打败并抓住,连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被窦建德杀掉。而一直在宇文化及军中,被他霸占的隋炀帝皇后萧氏,也被窦建德解救出来。窦建德并不近女色,虽已称夏王,但服侍他和皇后的仅十几个宫人,对待萧氏也是以礼相待。 做为亡国之后,萧氏的结局还是很不错的,在窦建德处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被嫁到突厥的隋朝义成公主接到了突厥,与萧后一起到了突厥的还有侥幸活下来的隋炀帝的幼孙杨政道。因为义成公主的原故,突厥可汗对待萧后也不错,并且立了杨政道为隋主。这个偏安一隅的隋朝小政权,最终被李唐所灭,萧后也辗转地落入李世民之手,那时的萧后虽已年过四十,但仍未色衰,被李世民纳入后宫,成为李世民的老婆。 至此,中原地区的四大势力在互相攻伐之下,就剩下窦建德和王世充二人。但在吞并了宇文化及和李密后,这二人的实力也大大的增强。 李渊密切的关注着东北方的战局,等待着时机。不想在这时,李渊的老巢太原,传来了一个让他震惊不已的消息。公元619年六月,占据山西北部的另一个反隋大哥刘武周入侵太原,派出手下宋金刚,连下榆次、介休两地,兵锋直逼并州和太原。宋金刚这个名字听着就很霸气,人也如其名,确实是个猛人。 镇守太原的是李渊家小四儿齐王李元吉,李元吉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向长安李渊的案头。太原是李渊的龙兴之地,居然有人敢到自已的老家砸场子收保护费,李渊岂能坐视不理。他赶紧派出了裴寂去帮助小四守场子。 前面咱们说过,这个裴寂与李渊同在晋阳为官,一正一副。估计一起没少干过坏事,关系不是一般的铁。李渊起事的第一功臣刘文静就是死在裴寂的手里。这老头平时陪李渊吃喝玩乐,只是动动嘴哄李渊高兴,就当上了大官,真实水平没有多少。让他到前线带兵打仗,简直就是送人头。。 裴寂以为上阵打仗就是炮响三声,提刀出辕门,看着三军大喊一声,“儿郞们,擂鼓进军!”就可以大获全胜,擒敌首领那么简单,可现实狠狠地扇了他一耳光。 裴寂带着唐军到了介休,驻扎在度索原这个地方,营中饮用的山泉水被宋金刚切断,唐军没有饮用水,只能迁移到水源附近。宋金刚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唐军刚一移动,宋金刚就猛扑上来,慌乱中唐军来不及迎战,立刻崩溃。兵败如山倒,裴寂恨不得爹娘多生两条腿,慌不择路的跑了一天一夜,逃到了晋州。 ------------ 列王的纷争(3) 到了晋州,裴寂气还没喘匀,宋金刚就到了城下。与此同时,刘武周从另一路打下了并州,进逼晋阳。守卫晋阳的正是小四儿李元吉。 这个李元吉比起他二哥李世民,差得可就是太远了,简直就是天差地别。李世民打起仗来,从来都是身先士卒,策马扬刀冲在最前面,往往是浑身是血,几进几出敌阵,端的是勇烈无比。而李元吉则是个怂包,整天除了喝酒打猎,就是强奸民女。而且这小子毫无人性,把他养大的乳母,因为劝诫他,也被他杀掉。 怂货李四儿听说刘武周攻到晋阳,召来司马刘德威商议对策,刘德威也拿不出好主意,建议李四儿守住晋阳。这个李四儿眼珠子一转,对刘德威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这样吧,你带着老弱病残守城,我带精兵出去跟他们拼了!” 李四儿话说的无比敞亮,做出的事却是无比龌龊。当天晚上,他就带着家眷,在精兵的护卫下,偷偷地溜出城,快马加鞭,一溜烟地逃回长安。 晋阳城没做任何抵抗,就被刘武周拿下。 裴寂那老家伙一点不比李四儿慢,在晋州稍做抵抗,就跑了。裴寂日日后退,很快浍州、绛州相继失守。李渊苦心经营十多年的根基太原,数万精兵,顷刻间毁之一旦。 李元吉、裴寂,一个是李渊的儿子,一个是他的挚友,这两个人败得稀里哗啦,逃得屁滚尿流,李渊还能说什么呢?都怪自已所托非人。无奈之下,李渊只能决定放弃太原,并嘱咐关中的将领,堵住南下的刘武周,不让他再向长安迈进一步。 李渊的决定让大唐第一猛男李世民很是不爽,老爹这也太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已的威风了。他赶紧找到李渊,对他说道:“给我三万小弟,看我怎么削死刘武周这个小瘪三!” 李渊对李世民的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见他主动请缨,去替小四擦屁股,赶紧给他备齐人马,并亲自到长春宫为李世民送行。 李世民带兵从龙门渡过黄河,驻军柏壁,与宋金刚对峙,坚壁不战。河东地区老百姓还是比较拥护李世民的,一听李世民带兵前来,就都把粮食送到唐军中来,粮食问题得到解决,李世民完全可以跟宋金刚打个持久战,耗也要把这个小赤佬耗死。 李世民的战术特点很阴确。进攻,则速战速决。防守,则静观其变,尽量拖到敌方兵疲粮尽,然后一鼓作气击溃对手。在与宋金刚的对峙战中,李世民充分发挥了游击战术的精髓,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拢的疲劳战术,派出小股作战部队,频频骚扰宋金刚的军营。 这种战术很是烦人,宋金刚想跟唐军决战,一出门,唐军跑没影子了。回到军营刚想吃饭睡觉,唐军又出来大骂宋金刚的姥姥。再出门,人又没了。宋金刚要是不理唐军,没准唐军还会放火箭烧他点财物。宋金刚不堪其扰,惹得他性起,率众攻打李世民大营,又被李世民一阵乱箭射得懵逼。唐军就像一块㺃皮膏药一样,粘在了宋金刚身上,打又打不着,守还老挨闷棍,弄得宋金刚相当崩溃。 就在这时,李世民接到了一个对唐军十分不利的消息,他的叔叔永安王李孝基被宋金刚派出的大将尉迟敬德被俘,全军覆没。李世民震惊之余,赶紧派出秦琼和殷开山去攻击尉迟敬德。 这时秦琼和程知节已归顺李世民。秦叔宝、程知节二人原系李密部下,后被王世充收编,都封为将军。但二人很讨厌王世充的机诈,程知节曾对秦叔宝说道:“王世充心胸狭小,且满口乱语,总是赌咒发誓的,哪里像个君王,倒像个老巫婆!”这二人就在一次两军对峙时,在军前投降了唐军,被分派在李世民的军中,李世民征讨刘武周,秦琼随军出征。 秦琼与殷开山连夜追赶,到美良川,正赶尉迟敬德渡河过了一半。在兵家中,渡河过半正是发动奇袭的最好机会。二将也没客气,直接开干。尉迟敬德大军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突然受到攻击自是手忙脚乱,无法应战。虽然尉迟敬德骁勇无比,但秦琼秦叔宝那也不是吃干饭的。殷开山、秦琼带着唐军东劈西砍,前刺后戳,把尉迟敬德一伙干得哭爹找娘,狼奔豕突。好在尉迟敬德跑的够快,要不然现在的门神,就只能挂秦琼一个人了。 取得了一场大捷,唐军有些人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非要出去跟宋金刚拼个你死我活。这时李世民还是比较冷静的,为部下分析了形势,“宋小瘪三不能轻视,他想速战速决,咱们不能让他牵着鼻子走,就在这跟丫儿耗着。等他没啥吃的了,自然就得滚蛋,那时候咱们再一拥而上干死他。” 李世民和宋金刚在柏壁这地儿,一耗就耗了好几个月。期间刘武周接连攻击潞州、浩州都被唐军打败,军队的士气由开始的牛逼哄哄,变成了垂头丧气。宋金刚军也是没有了先前的精气神,加之断粮,只好撤军北归。 李世民等了将近半年,就是为了等这样一个痛打落水狗的好时机。宋金刚一退,李世民立刻起兵追赶,一路上军队想停下来吃口饭,李世民都坚决不允,此刻时间就是胜利的保障。唐军忍着饥饿,一直追到一个叫雀鼠谷的地方,终于追到了宋金刚主力。唐军如饿虎扑食一样冲向宋金刚军,一天交锋八次,宋金刚八战皆败,被彻底打爆。 宋金刚被打得胆战心寒,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似漏网之鱼,一路跑回了介休城。此时的李世民已三日未解甲,二天未进食,整个军中只有一只羊,众人宰杀后分食,继续追击,直接包围了介休城。 宋金刚被打得屁滚尿流,感觉非常没有面子,见李世民又追了上来,急于挽回声誉,带着士兵开门迎战。宋金刚是个不善于总结和学习的人,李世民战败自已使用的是什么手段,他完全可以照抄照搬,守住介休,反过来耗李世民。可他偏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与李世民硬拼。宋金刚没有想过,自已刚败,士气正是低落,而李世民兵锋正锐,两军相拼,高低自现。 介休城之战,李世民仍用老办法,分兵两路,前后夹击宋金刚军,这个战术屡试不爽,非常好用,再一次大败宋金刚。宋金刚再次逃跑,李世民追击了数十里地,杀了三千多人才罢休。 宋金刚跑了,但为他守城的尉迟敬德却没有跑。李世民是爱才之人,尉迟敬德的勇猛让他很是喜欢。回到介休,他给尉迟敬德传了个口信,“跟着我干,保你荣华富贵。” 尉迟敬德在这次战争中,意识到李世民是个阴主,虽然宋金刚对他也不错,但现在他已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于是选择了归顺李世民,成为李世民麾下的一员猛将,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正是尉迟敬德出死力,为李世民赢得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 收回介休,李世民又马不停蹄的疾驰并州,不想刘武周听说宋金刚吃了败仗,预感到李世民会来围攻自已,早已逃到突厥那里去了。 宋金刚收拾残部,想回头再跟战李世民,可那些部众一听李世民的名号就怂了,说什么也不敢再回去了,就地散了伙。宋金刚见众人已经不肯再为自已卖命,只能像刘武周一样跑到突厥那里躲起来。 刘武周与宋金刚最后都被突厥人杀死。 李二出马,全部打垮。这句话可绝对不是吹,李元吉丢掉的太原,在李世民苦战下,又全部收归大唐的版图。但与此同时,在帝国的东部,盘踞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分别割据一方,与李唐政权形成了三足鼎力之势。。 击败刘武周,李唐的大后方已无后患,再没任何势力可以掀起风浪。李渊终于可以将全部的精力用来对付中部平原的两大敌对势力。那么征东的领导将由谁来担任呢?大唐的武将在李渊的头脑里逐个闪过,最终还是定格在二皇子李世民的身上。这个重担还得由李世民来担任。 李世民的人生,在这一刻走向巅峰。在与窦建德、王世充的世纪大战中,他不畏强敌,一战封神,迎来了人生的最辉煌时刻。这一战,不但极大的推动了李唐王朝的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也为武德九年那一场人伦血案埋下了幽微而深远的伏笔。 ------------ 李唐二皇子的辉煌一战(1)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一支远征的唐军,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开赴前线,统军的将领正是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此时的李世民已是兵强马壮,徐世勣、程知节、秦叔宝、尉迟敬德、罗士信等唐初名将均在军中随行。 唐军分五路出击,第一路由史万宝率领,从宜阳攻占龙门,切断洛阳南面的联系。第二路由刘德威率领,从太行山南下,围攻河内,切断洛阳北面交通。第三路由王君廓率领,自洛口断王世充的粮道。第四路由黄君汉率领,自河阳渡河,攻取回洛。 李世民则率主力攻击慈涧城。很快,唐军先锋罗士信包围了慈涧城。王世充亲率三万大军援驰慈涧,两军在慈涧对峙。 李世民作战有个习惯,总是爱亲临前线侦察敌情和地形。这次也不例外,他带着一队轻骑出营,不想正好碰上了王世充的大军,顷刻被敌军包围。敌兵要远多于李世民的侦察小队,换做普通将领,面对数倍于已的敌人,怕是早就下马投降了。李世民却在这个时候却表现的骁勇无比,不但没有丝毫的惊慌,反倒是骑马拉弓,与敌人对射起来。 李世民箭法如神,弓弦一响,对方就倒下一人。王世充的军队始终无法伤害李世民,最终敌军一个叫燕琪的将领又被李世民俘获,对方一看占不到什么便宜,只能退兵。李世民等人这才脱险,回到军营的李世民已浑身是土,满面尘埃,守卫军营的军士都没有认出来是主帅,直到李世民脱下头盔才放他进去,足见这次的遭遇战多么惊险。 李世民这种冲锋于千军万马中分毫不伤的神奇好运,在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中,似乎一直护佑着他。他不止一次的身陷绝境,而又总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这种形象太过于正面化、高大化、脸谱化,反倒让人产生了一种不真实的怀疑。如果不是修史的人有意想神化李世民,那他真的就是得到上天的眷顾了。 王世充在慈涧与李世民交了一次手,就放弃了慈涧,撤回洛阳。李世民的大军驻扎在北邙,另外四路大军继续进逼,逐渐对洛阳形成了合围之势。王世充统冶下的河南各郡也纷纷归附李世民。 洛阳几乎成了一座孤城。 在攻取洛阳之前,李世民与王世充有过一次对话。王世充问李世民,“咱们各造各的反,河水不犯井水,你为什么要来进攻我?” 李世民答道:“现在天下都是大唐所有,唯独你没有臣服,所以前来讨伐你。”这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谁拳头硬谁有理。我比你牛逼,所以就来干你,你能怎么着吧?这也反映了另一个道理,落后就得挨打,不强就得受欺负。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实力才是硬道理。没有实力,任何道理都是苍白无力的。 “天下乱了这么久了,你占长安,我有洛阳,两下罢兵岂不更好?” “我是奉诏征讨洛阳,你若投降,还可保全富贵。如果不降,只能战场上兵戈相见了!” 这次对话,王世充在气势上完全被李世民所压倒,不用刀枪就已分出胜负。 造反称王的下场,失败了,没有退路可言,摆在你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你有的,会让你有的更多。你没有,会把你仅有的也全部拿走。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 王世充作为一个敢称帝的枭雄,自然知道失败意味着什么。也许在这个时候,他有过一丝丝的后悔,但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大到让每一个男人都无法抗拒。他想起了送给隋炀帝的那面屏风,正是这面屏风让他得到了杨广的信任,才开始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他想起了带军回防洛阳,打败李密,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的日子。他想起了恭帝杨侗临死前说的“如果有来生,愿我不再生于帝王家!”那这句话所包含的无奈和凄凉。事已至此,夫复何言!走下去吧!无论是生是死,此生已无憾了。 王世充回到了洛阳,决心与李世民死磕到底。 就在两军对峙时,李世民收伏的刘武周降将寻相突然叛逃。寻相本是和尉迟敬德一起归顺李世民的,寻相叛逃,尉迟敬德难免有嫌疑。李世民的将领立即把尉迟敬德抓了起来,囚禁在军中。屈突通和殷开山对李世民说:“尉迟恭这小子勇猛过人,留下他会有后患,不如弄死他省事。” 李世民对二人的话却不以为然,对他们说道:“如果尉迟敬德想叛逃,就会和寻相一起跑了。”然后让人放了尉迟敬德,把他请到自已的房间,亲自跟他谈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咱二人义气相投,受点委屈不要放在心上,我是相信你的忠诚的,但你一定要另谋高就的话,就把这些金子带上。”说完,下属端上来一小盘金锭子。 尉迟敬德是后来归顺到李世民阵营的,本就与其他将领心存芥蒂,此时李世民对他的无偿信任,让他大感知遇之恩。立时跪下哭着说:“愿为大王效死力!”那盘金子却说什么也不肯要。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信任,第二天就取得了回报。李世民率五百骑兵巡视阵地,突然又碰上王世充的万人大军。为首的是原李密爱将单雄信,见了李世民,持槊来刺,李世民拔刀招架,怎奈槊长刀短,自不是单雄信的对手。这时,斜刺里冲出一员猛将,大叫一声:“休伤我主!”横槊戳向单雄信。单雄信被这人一槊挑下马来,被他部下救走。这人护着李世民冲出敌围,然后又杀回敌阵,前挑后刺,伤敌无数,勇冠三军。李世民后军也及时赶到,才把单雄信的大军杀退。 这个救出李世民的猛将正是尉迟敬德。回到军营,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道:“其他人怀疑你会背叛我,我却说你肯定不会,没想到这么快就验证了吧!” 这大概也是天不亡李,李世民两次出巡,都被王世充万人大军所围,万人对百人,那可是碾压般的打击,就是用马踩也把这几百个人踩死了,可偏偏两次均被李世民躲过。李世民的几枝羽箭就让敌人不敢向前冲,可见王世充军队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差! 面对这样一支队伍,李世民的精兵如砍瓜切菜般屡战屡胜。罗士信屠灭千金堡,王君廓拿下虎牢关。王世充已经被死死地围在洛阳,破城似乎已是指日可待。 可让唐军不曾想到的是,所有人都低估了王世充死守洛阳的决心。唐军围攻洛阳城,城内严防死守,而且守城设备比较先进,大炮飞石重五十多斤,能掷二百步远,八张弓连在一起,射出的箭如臣斧,可达五百步远。这些威力巨大的守城武器给唐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为了防止堡垒从内部被攻破,王世充还对守城的官兵加强了控制,凡是动摇军心、投降敌军的一律杀头。 李世民的唐军围着洛阳城,四面进攻,日夜不息,十多天都未能攻下。没日没夜的作战,让士兵疲惫不堪,唐军的士气和体能也已到达极限。战场上的死亡,容易勾起人的思乡情结,一种思归的气氛开始在军中弥漫。 这个时候,李世民又接到李渊的密敕,命他班师。原来,李渊因洛阳久攻不下,师老兵疲,想令李世民撤军西还。李世民的行军总管刘弘基也建议班师回撤。 攻城战打到如此地步,可以说是行百里而半九十,仅差最后一步,撤退就意味着之前近一年的努力将全部付之东流。李世民面对李渊的密敕和将领的意见,没有丝毫的动摇,他的想法是必须一劳永逸的拿下洛阳。 “洛阳一日不破,大军一日不还,敢说后退者,斩!”李世民的话展现了他一往无前的决绝。面对这场意志的砥砺,拼的就是谁能咬牙坚持到最后,这个时候军心不能有半分的动摇。 可就在这最为微妙的关头,李世民却突然接到战报,三月二十一日,割据河北的窦建德亲率夏军十余万众,攻克了管州、荥阳和阳翟等县,直逼洛阳而来。这让原本已经胜利在望的洛阳局势急转直下。 李世民的唐军能抵挡住王世充和窦建德的两军合围吗? 那窦建德本已李渊修好,为何又来蹚洛阳这趟浑水呢?原来王世充眼见洛阳已是朝不保夕,赶紧派出他哥哥的儿子王琬及长孙王安世,前往河朔窦建德处乞援。 窦建德与王世充两人之间本是龌龊不断,你捅我一枪,我砍你一刀的互相下腿绊。窦建德也十分看不起王世充,不想帮王世充解洛阳之围。但他手下的中书侍郎刘彬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劝窦建德说道:“现在天下大乱,老李家占了关中,王世充得到了河南,咱们霸占河北,本来是三足鼎立的局势。老李家人不讲武德,想吞并王世充的土地财产,看形势王世充也坚持不了多久。虽说王世充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但他要被拿下,以咱们的力量独力对抗李唐,怕也不好过,这叫唇亡齿寒。不如咱两家先放下争执,一起对付唐军。打跑了李世民,再单独对付王世充就好办了,到时候再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刘彬的分析很具体,也很务实。连郑抗唐确实是窦建德最好的选择,这个时候如果不拉兄弟王军长一把,下一个倒霉的肯定会是自已。大国搏奕,既是如此,弱小的肯定会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 窦建德立刻领会了三国搏奕的精髓,召进王世充的使者,对他们承诺一定会亲率大军攻击小李子。 ------------ 李唐二皇子的辉煌一战(2) 公元621年三月二十一日,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号称三十万,浩浩荡荡的直奔李世民而来。窦建德还算讲武德,进攻前派出一名使者告知李世民,“我已出发,你再不离洛阳远点,一切后果由你方负责!” 李世民正急攻洛阳,接到窦建德攻来的消息,头都大了一倍。洛阳城旦夕之间就可破,但此时如果不退兵,很可能被窦建德包围在洛阳城外,到时腹背受敌,弄不好得全军覆没。如果后退,自可保得平安,只是前期的努力又将化为泡影。 李世民召开作战会议,想听听手下将领的意见。萧瑀、屈突通等诸将都主张放弃围城,退守新安,以避开窦建德的锋头。唯有记室薛收和郭孝恪,却是主张继续围攻洛阳,派出一支队伍扼守虎牢关,以逸待劳,伺机攻击窦建德。这无疑是一个胆大包天的想法。 面对危局,李世民思虑良久之后,做出了一个几乎让所有人都惊骇不已的决定——围城打援,双线作战。并决定亲率三千五百轻骑,扼守虎牢,迎击夏军。 三千五百骑对阵十万人,就凭这份的勇气,也足以让李世民留名史册了。 在唐军将领眼中看来,李世民的选择无疑是在胡闹。作为三军统帅,以数千骑兵对峙十余万大军,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尽管麾下众将不断劝谏,但却丝毫未能动摇李世民的决心。“不用多说,就这么定了!” 李世民为何如此轻易地做出了这个关乎国家命运的抉择?他的决心究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从刘文静的死说起。刘文静是第一个被杀掉的唐初功臣,他的死对年轻的李世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休戚与共的将佐臣僚,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仅仅因为一句酒后狂言,竟落得如此下场。李世民已隐然地察觉到一丝细微变化,开始在他和父兄之间悄悄发生。 作为功臣集团的最高代表,如何利用统一战争快速积蓄资本,在日后漫长的政治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了李世民不得不面对的生存抉择。因此,面对窦建德倾巢而来的十万大军,当麾下众将大多建议撤军的时候,李世民却像饿狼盯着鲜肉一般,垂涎三尺。 在李世民看来,两线作战固然风险重重,可若能一举生擒窦建德,歼灭夏军的有生力量,则河北地区,便可由此一战收复。洛阳之围,更将不攻而破。统一天下,几乎在此一举,这样的战果实在太过诱人,这样的战绩必将永载史册。 虎牢关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部十六公里的汜水镇境内,是洛阳东面最重要的门户,险峻无比。能否在窦建德之前抢占虎牢关,成为战局的关键所在。 决议已定,李世民留下李元吉、屈突通等人继续围困东都洛阳。自已则亲率李世勣、程知节、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一干猛人和三千五百骁骑,急驰虎牢关。王世充在城上望见李世民军一部向东退去,不知诡计多端的李世民又耍什么幺蛾子,愣是没敢出城攻击剩余的唐军。 李世民到了虎牢关,窦建德的夏军已在二十里外扎了营,正等着去唐军的使臣回来报信呢,那使臣早已被李世民扣押。 到了虎牢关,李世民旧习不改,仍亲自带着一小队人马去窥探窦建德军营。这次李世民让众将带人分别埋伏在沿途左右。自已则与尉迟敬德和两名骑士,出现在窦建德侦骑兵的视野里。 窦建德的骑兵还没有领教过李世民的手段,“哎!这有几个唐军细作,赶紧抓住送到军营,没准将军能赏我个小官当当。”这些骑兵的愿望是美好的,可现实却相当残酷。还没等靠近李世民四人,就被李世民的箭射中一人,倒裁下马来。李世民大叫一声,“我乃秦王李世民!”那些侦骑兵吓得赶紧跑回军营。 李世民四人也不急,等在原地。就见夏军阵营中冲出五、六千骑兵。直奔四人而来,跟着李世民来的两骑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当场吓尿,劝李世民说道:“咱们赶紧回吧!”李世民轻蔑地看着敌人大军,说道:“我拿弓,敬德持槊,就是有百万的军队,也不怕他们!” 李世民这牛逼吹的有点清新脱俗。他见那二人已是战战兢兢,对他二人说道:“慌个毛线,你们先回去,看我二人断后。”于是勒马等着敌人到了近前,开始弯弓射箭,一箭一个,例不虚发。那敬德好不勇猛,面对五千多人,毫无惧色,反倒冲入敌阵,舞槊刺杀十余人。二人这才假做不敌,向后却退。 夏军不知有诈,见二人退却,一拥上来。埋伏在两边的秦叔宝、徐世勣等人冲出,杀得夏军措手不及,损兵三百多人。 李世民首战虽然告捷,但他深知虎牢关之战关系全局,丝毫不敢大意。战后,他马上给窦建德写了一封信,希望窦建德知难而退。“我已经干你一次了,别再掺和王世充的事了,赶紧回吧!不然你得后悔你妈把你生出来!” 窦建德接到这封信不知是何种心情,只是他想在李世民这占到半分便宜那可是难如登天。虎牢关地形险峻,李世民在此扼守,窦建德是寸步难行。没过几天,粮道又被唐将王君廓截断。眼见损兵折将又讨不到半分好处,前进进不得,后退回去,又不甘心,窦建德开始感到事情有些麻烦。 窦建德本是有机会扭转这一窘局的,甚至可以牵着李世民的鼻子走,让他之前的精心布局毁于一旦。但他并没把握住,而是任由一个大好机会从手缝中溜走。 就在窦建德进退两难的时候,他的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凌敬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李老二这个人鬼机灵的很,他占据着虎牢关,想过关解洛阳之围基本是不可能的了。不如我们调整一下思路,渡河向西,攻取怀州、河阳,大张旗鼓的占据河东,佯攻关中,这应该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窦建德居然傻傻地说道:“攻取河东,洛阳不是完蛋了吗?”这是一个多么舍已为人的人啊!都自身难保了还惦记着拯救别人,简直把自已当成了活菩萨。 凌敬看着窦建德一脸真诚的样子,估计都想狠狠的扇他两耳光。但他没有冲动,动手打皇帝那可是死罪,只能继续给窦建德解释,“依我看,咱们如果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唐军主力都在洛阳,我们乘虚而入河东,威胁关中,不会有什么阻力。第二,攻占唐地就可以增加我们的实力。第三咱们干到他老巢了,李世民必然会回兵相救,洛阳之围自解。” 这是一条围魏救赵之计,如果李世民不回撤解救关中之围,窦建德可以转虚为实,直接攻取长安。如果李世民回撤,窦建德完全可以以逸待劳,反给李世民来一个围点打援。这条计策端的是毒辣无比,如果窦建德真的采纳此计,整个历史的进程很可能就此改变。但窦建德只是一个讲义气的乱世枭雄,而非一个开创盛世的阴主。 乍听此计,窦建德也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只是这个时候有个人的出现,彻底搅乱了整个局势。这个人就是王世充派来求援的王琬。王琬知道洛阳的王世充坚持不了多久,而窦建德迟迟不能进军,于是再次找到窦建德,一见面就给窦建德跪下,痛哭着请求窦建德进军攻打虎牢关。 王婉这个人做事有些手段,在他找窦建德之前,就已买通了窦建德身边的将领,金钱再次发挥出它巨大的威力。窦建德诸将对他说道:“凌敬一个臭书生知道什么?现在最紧要的是进兵虎牢关。” 王婉的跪求,众将的催促,终于把窦建德送上了鬼门关。 强攻虎牢关与西进佯攻关中两者相比,西进会更容易达成战略目的,窦建德也知道这一点。但他最终选择了强攻虎牢关这条路。。 这个致命的选择源于他的性格,性格则决定了他的命运。窦建德是个重承诺讲义气之人,有些古人之侠风。前面已答应了王世充帮他解围,所以两条路选择的时候,他虽知西进更有利,但为了兑现承诺还是选了决战。这从他和妻子对话中就可以了解到。窦建德拒绝了凌敬的建议,被妻子曹氏知道,曹氏劝他应该采纳凌敬的意见。他却对曹氏说道:“你一个老娘们懂个毛,我已经答应为郑解围,岂能失信于人!” 还有一点原因,很可能是窦建德在虎牢关前被李世民欺侮得狠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想再跟李世民较量一下。最终窦建德选择了决战虎牢关。 ------------ 李唐二皇子的辉煌一战(3) 既然已决定与唐军决战虎牢关,窦建德便不再犹豫。第二天就把大军开到虎牢关前,布列成阵,北临黄河,西接汜水,横亘二十多里。这十多万人向前进军,场面宏大,很是壮观。 三千五百骑唐军看着城下糜沸蚁动的夏军,都是战战兢兢,露出怯色。三千五对十万,差距实在有点太大,打仗可不是请客吃饭,是以命相搏的,换成任何人在这种敌众我寡的情形下,都会害怕。可在李世民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怕这个字。越是危险的场面,他反而越是兴奋,他就是为这种大场面而生的人。 李世民指着夏军对诸将说道:“你看这些人渡河时吵吵闹闹的,毫无组织纪律。紧挨着城池布阵,是看不起我军。咱们先不动,看他们得瑟够了,饿的时候就自然就没力气了。到时候再冲出去干他们,肯定打他们落花流水。有没有人敢跟我打赌?一过中午,咱们就能打败他们。” 窦建德虽然被李世民打败过,但凭借兵力上的优势,仍没太把李世民放在眼里。派出了三百骑兵,挑衅唐军,“来啊!你们敢不敢出来做个小游戏?” 唐军里当然有不怕死的,猛人王君廓带着二百长矛队冲了出去,双方你来我往,干了半天,没分出胜负,各自退兵。王世充的侄子王琬骑着一匹青骢马,在阵前耀武扬威。这马本是隋炀帝的座骑,相当神骏,李世民看得直流口水,赞叹道:“这马真不错!”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正愁不知怎么报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的尉迟敬德,见李世民喜欢这马,二话没说,上马带着二人,跟在退回的夏军身后,径直混到窦建德军前。 待到接近王琬身前时,尉迟敬德快马前冲,大喝道:“哪里走?” 王琬没有防备,被尉迟敬德一把抓个正着,坐骑也被人牵走。王琬万没有想到,自已在已方军营中,会遭此横祸,连人带马被尉迟敬德掳走。夏军中有人追出,都被尉迟敬德用槊刺于马下,没有人敢再近前。 尉迟敬德此事做的鲁莽至极。他未曾想过,一旦失陷敌阵,会对唐军的士气造成多大的影响。好在他战斗力超强,全身而退,这反倒点然了唐军的斗志。 “十万的大军,居然让一人在阵前如此来去自如,窦建德也不过如此!”这正是李世民想要的结果。 此时的夏军,队形已经散乱,有的去河边喝水,有的坐在地上,嚣张的气焰早已不如开始。李世民看到对方锐气已泄,对着众将说到,“是时候亮剑了!” 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接到李世民的命令,个个如出山猛虎,入海蛟龙般冲向夏军,李世民也不甘落后,跟着冲了出去。三千五百精骑,如一支利箭般直捣敌军阵地。 夏军里,窦建德看着天已过午,正与众将商量午饭是吃火锅还是烧烤,忽然唐军就如风一般杀将过来,来不及整队,只能命骑兵先行抵抗,窦建德则带着步兵后退到东面的坡地上。 唐军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战事关生死,面对数十倍于已的敌人,如果不能在精神上击溃夏军,让他们有了喘息的机会,下一个倒下的恐怕就是自已。所以全部将帅士卒,人人向前,个个争先。就连李世民的堂兄淮阳王李道玄,都是几进几出敌阵,浑身中箭,犹如一只刺猬。这一仗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窦建德大军在这些骁骑不要命的冲击下,很快就露出了溃败的迹像。程知节、秦叔宝等人,冲到了敌军阵后,突然树起了大唐的旗号。所有夏军不知所以,就见身后一面唐军旗帜迎风飘扬,以为被包围,立马敌了阵脚,开始如潮水般溃败。 窦建德在乱军中为槊所伤,逃窜到牛口渚,被唐将白士让赶上。窦建德早已吓得浑身发抖,被白士让一槊刺于马下。白士让拟再一槊刺死他,窦建德大叫,“手下留情,我是夏王!”白士让本不认得窦建德,只是见他金甲锃亮,一看就是大官,一直穷追不舍,这时听他自报是夏王窦建德,当时就捆了起来。 这一番厮杀,窦建德的十多万人死的死,逃的逃,还有五万多人成了俘虏。窦建德被带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质问道:“我来征讨王世充,与你有什么关系,你偏偏来凑这个热闹?” 窦建德寻思了半天说出了一句让人捧腹不禁的搞笑话,“我今天不自已送上门来,还得劳驾你将来去抓我!”从这句话看来,窦建德还是个挺幽默的人。 虎牢关一战,是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李世民凭借其超凡的军事天赋,利用“渡河未济,击其中流”的道理,创造了一个军事神话。窦建德到死也不可能明白,自已所率的十万大军,是如何败在三千五百铁骑下的。 解决了窦建德,洛阳城真的就是李世民的囊中之物了。他带着击败窦建德的余威,回到了洛阳城下,对王世充说,“来!老王,你看看这是谁?”唐军把押着窦建德、王琬、王安世等人的囚车推了出来。 王世充在城楼上向下一看,差点没从楼上栽下城来,最后一丝希望也就此破灭,看来洛阳城破只是时间的问题,再死守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当天,王世充就身着白衣,率文武官员开城投降。 进了洛阳城,唐军开始接收各处城防,查封府库。王世充的同党罪行较大的,都被李世民砍了脑袋,其中包括猛将单雄信。李世勣与单雄信曾经是非常好的兄弟,这时向李世民求情,放过单雄信,李世民没有答应。 李世勣到了刑场,哭着对单雄信说道:“咱们发过誓同生共死,我不怕死,只是我死了,没人照顾你的妻子和儿女。”说完,从自已的大腿上割下来一块肉,给单雄信吃了,“这块肉跟着兄弟一齐入土吧!就算成全了之前的誓言。”这二人的兄弟之情,确实让人动容。 隋炀帝重臣苏威,一直在王世充朝中任职,这时想见李世民,但有些倚老卖老,不想叩拜李世民。李世民对他说道:“你是隋朝宰相,不能匡扶隋朝,致使国家灭亡,见李密、王世充都能叩拜。既然年老有病,也不必来见我了!”就把苏威赶了出去。后来回到长安,苏威又想见李世民,李世民仍未答理他,最终这老头死于家中。 李世民是个礼贤下士之人,对有能力的人是很看重的,但从苏威这件事来看就可以看出他的用人原则。秦琼、程知节都曾为李密所用,后降王世充,最终归顺李世民,为何苏威却不用,无外乎是苏威已经人老力衰而已,没有了利用价值。这件事告诉我们,到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如果没有了价值,就会弃之如敝履。 李世民东征洛阳一战,终于以远超预期的辉煌战绩落下帷幕。一举扫荡了河南河北和山东的大部分地区,王世充、窦建德统辖的州县,纷纷向李唐王朝投降。 公元621年七月初九,长安城外,身披一袭黄金铠甲的李世民和他麾下的东征将士,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长安城。看着这位金甲锃亮的儿子身上散发出的勃勃英气,五十五岁的李渊的内心却涌动着一丝丝的不安。在短短四年里,李世民平定陇西,收复太原,生擒窦建德,逼降王世充,大唐半壁江山,都是他建立的。他的功绩,已远超太子李建成,甚至盖过了自己这个至尊无上的大唐天子,随着功勋权势的全面提升,他会不会生出觊觎皇权的野心? 这一丝的隐忧很快就被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所代替。窦建德与王世充被李世民所俘虏,带回长安,这二人的命运轨迹相差不多,一样的称帝,一样的被俘,但李渊对待二人的处置却截然不同。 对待窦建德,李渊很干脆,直接杀掉。而王世充,李渊本想也杀掉,但在洛阳城下,李世民曾答应饶他性命,他才举城投降。这位居功至伟的二皇子答应的事,李渊不能不重视,于是在庭上训斥了王世充一通后,把他贬为庶人,与他的子侄迁往巴蜀之地。 那时的巴蜀之地,可不像现在是天府之国,而是蛮荒夷狄的化外边地,李渊是把王世充发配到那里。只是王世充用不着千里迢迢的走那么远的路,没等他离开长安,他仇人的儿子,定州刺史独孤修德带着兄弟把他杀了。 李渊都答应了留王世充一命,居然还有人敢杀他,而且凶手还是朝廷命官,独孤修德这等重罪应该处死,李渊则只是罢了他的官,这就难免让人嗅到一丝阴谋的味道。。 对于投降的帝王,当权者轻易是不会放过的。诸位看官可能会有疑问,人家都已经投降不抵抗了,为什么还要杀掉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农业问题——斩草除根。下面讲解一下斩草除根的必要性:一是当过皇帝的人,曾经君临天下,受万人朝拜,如今寄人篱下,心里会有很大的落差,自然是无比愤懑和怨恨,保不准哪一天喝点酒一激动,再次造反。二是这样的人如果活在世上,一旦有风吹草动,难保不会被一些旧臣老友所拥戴,再掀波澜。杀掉他,可以剪除这些人的复燃之心,消除隐患。 所以当过皇帝的人,投降后下场多不会太好。眼前不杀你,但迟早会给你安个谋反的罪名弄死你,你连申冤的地方都没有。所以说“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是有道理的。 ------------ 第三章 玄武阴云 功高震主的李世民 大唐的版图随着统一战争的深入,不断的向外扩张,一个四海臣服,万邦来贺的大一统时代呼之欲出。虽然仍有部分地区没有归附大唐,但历史的如椽巨笔,已经为李唐天下铺出了一副炫丽的画卷!建立这份可以媲美大汉王朝的帝业,秦王李世民功不可没。这时的李唐二皇子,军事功绩无人能及。这既是李渊的荣耀,也是李渊的不幸。 长年的征战,加之李世民爱才如命,他的身边已聚集了一批当世的能臣猛将。文臣有号称“十八学士”之称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武将有尉迟敬德、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久经沙场的猛人。这一功臣集团,已具备了与李渊为代表的原关陇集团对抗的实力。 如何封赏李世民,成为摆在李渊面前的一道难题。 李世民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给他任何赏赐都不足以表彰。李渊思忖了很久,在官阶中特意设置了一个“天策上将”,专封李世民。这个官职在所有的王公之上,开天策府,设置官属。李渊希望这个尊号可以冷却李世民的权力欲望和政冶野心。 李渊六岁丧父,父亲去世之后不久,常年卧床的母亲也撒手人寰。他在家中排行第四,但六岁的李渊却承袭了父亲唐国公的爵位。史书中虽然没有任何的记载,但可以推测,在嫡长子继承制的时代,李渊的三个兄长或许已经全部早夭。正是年幼的丧亲经历,让李渊对亲情更加的格外珍视。 半生宦海沉浮的李渊,对储位之争的残酷有着足够清醒楚的认识。如何平衡两个儿子之间的权柄,对于李渊来说,也许比荡平寰宇,夷服四海更考验他的智慧。 李世民虽然功绩卓著,但立嫡长子却是祖制,更何况太子李建成并非无道昏庸,不可能轻易变更。唯有压制李世民,才能巩固太子的地位,让他顺利承继帝位。诛杀功臣刘文静,就是个开始。 天策府内的僚臣,陆续被调离了李世民的身边,就连李世民很依赖的杜如晦,都被外调陕州做长史。房玄龄预感到有些反常,提醒李世民,“别人都可以,老杜可是建立霸业的人才!你要有不可告人的想法,必须留住老杜。”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话,找到李渊留下了杜如晦。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个能谋,一个善断,成语“房谋杜断”说的就是这两位。李世民每次打下城池,俗人都奔着金银财宝而去,房玄龄的兴趣则是收拢敌方的人才,举荐给李世民。这二人实在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公元621年十月二十一日,南方称帝的萧铣,在李孝恭和李靖的攻击下,全线崩溃。梁帝萧铣在江陵开城投降。至此,李唐王朝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这个时候,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又起兵反唐。刘黑闼今河北故城县人,曾依附于窦建德麾下,被封汉东郡公。此人是个狠角色,非常诡诈,而且特别善于把握时机,经常能够出奇制胜。如果不是窦建德被人忽悠,蹚了洛阳那趟浑水,刘黑闼本可飞黄腾达。遗憾的是,正当刘黑闼要爆发小宇宙的时候,窦建德却在虎牢关下被李世民痛扁,刘黑闼的仕途梦顷刻破灭。 窦建德死后,他的旧部害怕被清算,找到了打算务农的刘黑闼,“哥,领着我们干吧!老李不会放过我们的!”这刘黑闼本就不是安份之人,回家务农那是迫不得已。这时见众人推举自已做首领反唐,当即答应,回头就把自家地里打算陪伴自已种田的耕牛杀了,款待众人。酒足饭饱之后,举兵反唐。 刘黑闼在窦建德时代就已经表现的很出色了,自立为王后,更是打遍大唐东部地区无敌手。没过多久,原属窦建德的河北全境,又被刘黑闼拿下。 李渊有些犹豫,对付刘黑闼到底用不用李世民这把双刃剑呢?用,李世民很可能建不世之功,以后将更难控制。不用,河北山东等地又迅速沦陷,没人能为他守住江山。 两权相害取其轻,两个儿子之间,毕竟是人民内部矛盾,一切好商量。而与刘黑闼那可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半点马虎不得。李渊想通了孰轻孰重。 公元621年十二月十五日,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的六个月后,再次出征。 第二年的二月,唐军占领洺水城,王君廓带着一千五百骑兵守城。不想洺水城遭到了刘黑闼的猛攻,李世民几次派军援救,都被打退。在李世民作战纪录中,几乎很少碰到这样顽强的抵抗,他感觉洺水城很难守住,担心王君廓有失,想让他突围出来,从长计议。可这时,他的将领中,冲出一年轻人,争着要代替王君廓去守洺水城,这个勇敢的年青人叫罗士信,他就是隋唐演义中罗成的原型。 此时的洺水城正在被刘黑闼急攻,整座城危如累卵,罗士信却甘冒奇险,替换王君廓,实在是个视死如归的大勇之人。 阴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英雄。罗士信带着二百人义无反顾地冲进洺水城,迎来了人生的最辉煌,也是最悲伧的最后一战。 刘黑闼围着洺水城连攻八昼夜,罗士信衣不解甲的守了八天八夜。因为漫天的大雪,李世民军无法前往救援,刘军终于攻破了城墙。罗士信手持长予,勇不可挡,左挑右刺,刺死数名敌军头目,无奈身受重伤,无力再战,抢了一匹战马,冲出城门,向外逃走。 城外大雪迷漫,罗士信逃得急不择路,误入泥淖中,被敌人四下围住,死于乱军之中,年仅二十岁。一代将星,就此殒落。 李世民被雪阻隔,无法救援,听说罗士信的死讯后,悲痛异常。罗士信最早追随李密,后降王世充,最终归顺李世民,为唐尽忠而死,正所谓死得其所! 唐军和刘黑闼在洺水城相持了二个多月,李世民估计刘黑闼的粮食供应不上,应该马上会与唐军决战,于是派人到洺水上游筑坝,截断河水。 果然,刘黑闼带着二万士卒,渡过洺水,进攻唐军。李世民带着精骑猛攻刘黑闼大军。李世民可以说是骑兵战术的集大成者,所率骑兵精绝天下,锐不可挡。曾以三千五百骑干翻十万大军,战斗力非常强悍。刘黑闼二万大军,在李世民铁骑的反复冲击下,从中午坚持到黄昏,最终战败,刘黑闼扔下大军,落荒而逃。 这时洺水忽然而至,原来是守坝的官兵掘开大堤,引水下灌,刘黑闼的士兵不知主帅已逃,又被大水被淹死数千人,被唐军杀掉一万多人,剩余的大溃而逃。 刘黑闼带着二百多骑逃奔突厥而去。此战,刘黑闼的主力丧失殆尽,李世民再次大获全胜。 挟着大胜刘黑闼的余威,李世民自河北率兵向另一叛军徐圆朗发动进攻。却突然被李渊召回,回到长安,只是向李渊汇报了一下当前形势,就又被李渊派往黎阳,与大军会合。 李世民在与徐圆朗的交战中,连下十余城,把徐圆郎打得找不到北。这时李渊又下令李世民撤回。 李世民不敢违诏,留下齐王李元吉,匆匆赶回长安。李世民一走,刘黑闼借兵突厥,卷土重来,山东大部又被他夺了回去。李世民拼了命打下的地方,转眼间又丢个精光。 李渊为何反复调回李世民?原来还是怕李世民功劳太大,不好平衡。为了这件事,李渊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 这里面还别有一段隐情。李渊起兵时,曾跟李世民约定,事成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将来继承大位。在统一天下的进程中,李世民又居功至伟,这就让李建成这个太子,深受威胁。于是李建成就联合李元吉,极力打压李世民。 李渊到了晚年,纳了不少小老婆,这些小老婆为他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妃子子特别得到李渊的宠爱,一个姓尹,一个姓张,这二人就是裴寂当年拉李渊下水的晋阳宫两名宫人。 李建成自知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无法与李世民相比。唯一比李世民强的就是生的比他早,但这一点天然的优势似乎无法保证他顺利的承继大统。于是他就拉着李元吉,开始与张、尹二妃勾结起来,大肆贿赂二妃,让他二人在李渊耳边大吹枕头风。 李世民收复了洛阳,李渊派出几位妃子,到洛阳挑选宫女和稀有的财物。这是个肥差,完全可以假公济私弄些自已喜欢的奇珍异宝据为已有。偏偏李世民是个直男,对这些女人的要求一概拒绝。如此不近人情之事,自然让这些女人记恨在心。 把自已老爹的东西,转手送给小妈,这样笼络人心的事李世民不是不会做,只是他似乎不屑去这样做。 淮安王李神通因为有功,李世民奖了他田地数十顷,没想到这块地被张妃的老爹看中。老丈人看中的地方,李渊当然得大方一点了,他非常敞亮的下了一道敕书,把那块地又赐给了老张头。李神通已先占了此地,当然不肯交给老张头。张妃就对李渊说道:“你给我的那块地,被老二给李神通了,也不知道他什么意思?”这事一下惹恼了李渊,大骂李世民,“难道我的话还不如你的好使吗?” 这件事李世民还是挺冤的,虽然自已功劳大,小弟多,但谁是爹谁是皇帝他还能分得清,赶紧给李渊陪礼道歉。过后,李渊恨恨地对裴寂说:“这小子手里有兵权,有些变坏,不像从前对我那般恭敬了!” 尹妃的老爹叫阿鼠,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货。这货很喜欢狗仗人势,作威作福。一天,杜如晦从他家门口经过,没有下马。老尹头阿鼠的奴才一见,“哎哟!还有敢在咱家门口过不下马的,这分阴是瞧不起咱家主人,也就是瞧不起当今皇上!”这奴才在这狗屁逻辑的鬼使神差下,居然拦住杜如晦,把他拉下马,痛扁一顿,连手指都打折一根。杜如晦被打得鼻青脸肿回到秦王府,跟李世民刚哭述完被扁的经过,宫人就来召李世民入宫。。 李世民到了宫中,见到李渊,当头就被李渊喝斥一通,“我老婆家人,你都敢如此欺侮,更何况老百姓?”李世民赶紧向李渊申诉,李渊的魂都被两个狐狸精迷走,根本不听不进李世民的解释,当场叱退了他。张尹二妃一见诬告得逞,更是把李世民贬得一文不值,撒着娇向李渊道:“只有太子才能保全我们的荣华富贵!” 就这样,一盆盆脏水泼向秦王李世民,李渊渐渐的疏远了李世民。正是出于对李世民的猜疑,李渊才忽召忽遣,迟疑不定。 ------------ 太子的无奈与反击 太子李建成其实也并非无能之辈,只是在这个太过耀眼的弟弟面前,他的光芒都被李世民所掩盖。李建成的手下谋臣猛将也很多,当年攻入长安城的第一人军头雷永吉,就是李建成的人。而文臣魏徵、王珪等人也都是一等一的人才。 当李世民扫平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身披一袭金甲,耀武扬威的进入长安城。李建成似乎感受到了奇寒彻骨的威胁。眼见着李世民屡建奇功,声誉日隆,为了皇权大位,他决定不再坐以待毙,放手一搏。 魏征王珪也是东宫的主要谋臣,这二人向太子建议,“殿下虽为太子,但无大功无法压制秦王。刘黑闼已成不了气候,不如拿他练练手,建立功勋,收买人心,巩固太子的地位。”李建成采纳了二人意见,主动请缨,迎击刘黑闼。李渊一直想巩固太子地位,正是求之不得。于是,李建成代替了李世民,成为征讨刘黑闼的主力。 李建成也没有让李渊失望,很快,他就打败了刘黑闼。刘黑闼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手下诸葛德威抓住,押着他一起投降了李建成。李建成怕留着刘黑闼夜长梦多,在洺州杀了他。这小子在死前说了一句比较搞笑的话,“我本来想在家乡好好种菜,却被高雅贤这些人忽悠上了这条路!”刘黑闼至死都没有好好反省,脚上的泡是自已走出来的。 刘黑闼一死,徐圆朗在李神通与李世勣的合围下,仓皇逃走,后被人杀死。山东大部分地区,重回大唐版图。 李建成在与李世民的竞争中终于扳回一城。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等各种将领的不断出击下,几年的时间里,大唐境内的反叛力量陆续被扑灭。继大汉王朝之后的四百多年,又一个强盛无比的帝国巍然屹立。 唐帝国的繁荣强大,远超前朝,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如何传承下去,李渊已经不得不去面对了。 李建成的太子集团和李世民的功臣集团的阴争暗斗早就已经开始了。看似风平浪静的大唐帝国,其实已是暗潮涌动。 齐王李元吉一直是太子的坚定支持者。一次,李世民跟着李渊到齐王府,李元吉就向李建成建议,除掉李世民,并已埋伏侍卫队的宇文宝在卧室里,只需李建成点头,李元吉就开始行动。但李建成这个人并没有无成大事者的狠劲,对李元吉说道:“老爹年纪已经大了,别吓着他,以后再说吧!”气得李元吉说道:“要不为了你我犯得着吗?你说做这事我能得到什么?” 李建成虽然没有同意李元吉动手刺杀李世民,但他清楚地知道,二人之间早晚会有一次了断。李世民天策府中猛将如云,为了增加自已的砝码,李建成擅自募集了骁勇善战的士兵二千多人,充实东宫,这些人分别驻扎在左、右长林,号称长林军。又增加了东宫的长值宿卫,这个事后来被人告到李渊那里,李渊训斥了李建成,也没把他怎样。 其实李建成没有阴白一个道理,兵贵精不贵多,皇权之争绝不是带兵打仗,兵将多多益善,讲究的是一个“谋”,出手即快又要狠。这一点他远不及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核心人物就七八个,当天参与的士兵总计七十多人。而李建成阴目张胆的招募几千人长驻东宫宿卫,别说会惊动李世民,估计就连李渊都得防着他抢班夺权。 就在二人相争白热化的时候,李建成突然做了一件傻事,差点没让他丢掉太子之位。 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李建成派他的心腹杨文干私下里招募士兵,送往长安。又派人给杨文干送铠甲武装军队。这件事再次被人告发给李渊,说杨文干要造反。李渊一听,“这还了得,我还没死呢,你就想上位,抓!” 李建成被李渊囚禁起来。杨文干一看李建成被抓,知道事已泄露,赶紧起兵造反。李渊与李世民商量,李世民觉得杨文干就是一个小瘪三,随便派出一个将领就能灭了他。李渊则是老谋深算,“不行啊!杨文干这件事牵连到你哥,怕响应他的人多,还是你去吧!办好这件事,太子就是你了。我不能亲手杀儿子,到时候就把你哥安排到蜀国当王。那地方穷山恶水的,如果他老实地儿,就留着他。如果他不老实,你也好收拾他!” 李世民一听乐了,马上出兵去灭杨文干。可李世民前脚刚走,李渊的枕头风又吹了起来,那些妃嫔和李元吉开始轮流为李建成请命。 李渊的耳根子相当的软,转眼又放了李建成,把他的中允王珪臭骂了一顿,让他背了个黑锅,发配到巂(稀)州。 李建成两次秘密谋事,都被自已人出卖了,这证实了很恐怖的一件事,就是李建成的身边已密布着李世民的眼线。这简直就是无间道的剧情,李建成的一举一动,都被反馈到李渊那里。在李世民的眼里,李建成就是在祼奔。 李世民还有一颗摆在李建成核心圈的棋子,在玄武门之变中启用,正是这粒棋子,在这场宫门血案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李世民惊险胜出。李建成到死也没有想到,自已在两年前就已入李世民的彀中。 李建成在这场交锋中,一直是占据优势。李渊一次在城南练兵,三个儿子都跟在身边。李渊想考考三个儿子,就让他们骑马射箭比赛。李建成耍了个心眼,把一匹劣马给李世民骑,想让他出出丑。这马喜好尥蹶子,李世民一上马它就跌倒,李世民身手敏捷,马上跳下来,几次都没有伤到他。并且得意地对宇文化及说:“想这样害我,那是根本不可能地!” 这话被由妃嫔添油加醋的传给了李渊,变成了“我自有天命,能当皇帝,这匹马岂能加害于我。”谣言猛于虎,美人口中说出的谣言猛如母老虎。 李渊岁数已大,最不愿意听见得就是儿子说接班的事,这不是阴显咒我早点死吗?于是又痛骂了李世民,“你着什么急?天子是你想当就能当的吗?”李世民吓得赶紧跪下请罪。好在这个时候,又有边警传来,突厥入侵,李渊还得仰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才放过李世民。。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李世民被折磨的很崩溃,李渊这种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做法,让李世民彻底地失去了耐心。想让老李头改立太子是不可能的了,夺权的路从来都是用鲜血来祭祀的,看来有必要流点血了。 一场夺权争嫡的计划,悄然在李世民的心中形成。 ------------ (18)喋血玄武门(1) 面对两个儿子之间愈演愈烈的储位之争,李渊内心是非常纠结的。从他几次想立李世民,又不了了之的态度上来看,李渊实在是难以抉择。他不想骨肉相残,只是煞费苦心的维持着两方的利益与平衡。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场扰攘多年,令他夙夜难安的兄弟争斗,将会以一种最血腥的方式,在一个清晨戛然而止。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玄武门外,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宫李渊。这场蓄谋已久的杀兄逼父的阴谋,最终以李世民的全胜而宣告结束。 三天后,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八日,李渊传位李世民。九日,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大唐的一代盛世,在一场有悖人伦的血案中缓缓的拉开了帷幕。 在这场宫门血案中,占据着优势的李建成为何会败给李世民,落得身首异处的呢? 一切要从一场夜宴说起。 长安城夏的一个夜晚,太子建成忽然召李世民到东宫,兄弟二人饮酒叙旧。李世民虽已起意夺嫡,但对于太子的盛情相邀,也没有理由拒绝。让李世民没想到的这是一场鸿门宴。李建成在他喝的酒中下了毒,李世民突然中毒,开始吐血,他的叔叔李神通赶紧扶着他回到了秦王府。 听说了李世民吐血,李渊也赶到了秦王府,看到李世民的病情,责备李建成说:“你兄弟他不能喝酒,你还让他喝这么多,以后不许再喝了!”转身又心疼地对李世民说道:“干掉隋朝的大计划是你制定了,天下大部分是你平定的。让你当太子,你又不肯。你哥建成年岁大,做太子时间长,我也不忍心拿下他。我看你们兄弟之间已经是水火不容了,要不这样,你去做陕东道大行台吧!到洛阳生活,陕西以东都划给你了。” 李渊实在无法平衡两个儿子的权利之争,又不忍骨肉相残,就想把帝国一分为二,让二人各占一半。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想法。 李世民哭了,以离老爸太远为理由推托。李渊叹气道:“洛阳长安相距不远,我要想你了,随时可以去看你。你也用不着伤心!” 如果这场储位之争,真能如李渊这时所想,李世民还是可以接受的。以他的能力和拥有的实力,在李渊百年之后,完全可以轻松收拾掉李建成,到时候整个帝国还可合二为一。 很可能李世民已早早的预料到这一结果,开始暗暗地经营洛阳之地,提前就已派出温大雅镇守洛阳,派秦府车骑将军张亮带着一千多人,暗中结交山东豪杰。而此时的推托之词也只是李世民上演的一场苦肉计。 只是李世民的想法,李建成和李元吉也预料到,他们对李世民恐怖的战斗力深有了解,意识到如果让李世民去了洛阳,就是虎归山林,龙啸深渊,只怕就没有机会能干掉他了。 李元吉对李建成说:“若让他到了洛阳,要兵有兵,要钱有钱,咱们就对付不了他了。在长安他势单力弱,对付他就容易了。” 于是这哥俩就找了好几个人秘密跟李渊说:“你二儿子一听要去洛阳,他手下都乐出鼻涕泡来了,看这情况,是不会回来了!”李渊一听,又改变了主意。李元吉还几次建议李渊杀掉李世民,李渊都以李世民功劳大为由拒绝了。 李渊的这种左右摇摆的心态,其实更助长了李世民的篡权决心。如果李渊一开始就坚定的支持李建成,让李世民死了想当太子之心,或者李渊干脆就废掉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都不会走上暴力夺权这条路。李渊的这种做法是立储的大忌,他既让李世民看到希望,又几次三番的扼杀,最终让李世民失去了耐心。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了对付李世民,不止在李渊那里诋毁李世民,还把范围扩大到了李世民的臣僚,构陷秦王府的尉迟敬德和程知节。李建成送金帛给尉迟敬德,引诱他为太子效力。尉迟敬德很有气节,回复李建成说,“我就是一个普通小老百姓,是秦王让我再生,我是秦王的人。对太子你又没什么功劳,无功不受禄,东西我不能要。” 尉迟敬德把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却说,“给你东西你就收着,正好能知道他们的阴谋为我所用。”李世民这是想让尉迟敬德上演无间道,但尉迟敬德属于嫉恶如仇的那种人,让他当双面间谍肯定是行不通的。 李世民手下有能力的臣属很多,受到引诱的绝对不止尉迟敬德一个人。那么到底有没有人受到李世民的指使,打入李建成的内部呢,成为了双面间谍了呢?还真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叫常何。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家著作里,并没有提及过这个人。但他确实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出现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岗位上,助攻李世民完成了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见尉迟敬德不肯反水李世民,就在李渊处诬陷他要造反,李渊要杀他,被李世民死保下来。为了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李建成向李渊构陷,把李世民的谋臣房玄龄、杜如晦和将军程知节,都调出秦王府。程知节走的时候对李世民说道:“大王你都快成光杆司令了,还能保住性命了吗?”。 此时李世民的身边仅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和尉迟敬德几个人,这几个人更是日夜不停的劝说李世民,让他赶紧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抢占先手。 李世民仍是犹豫不决,又找到了李世勣和李靖,这两个人很有原则,不想掺和他们兄弟的事,都是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姿态。李世民与二人商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其实就是想探查二人的口风,看他们是否会倾向于太子一党。这二人阴确了立场,谁都不帮,李世民对付李建成就更有信心了。 ------------ (19)喋血玄武门(2) 正当大唐内部因为储位之争而暗流涌动的时候,北方的突厥人又来进犯。这次李渊没有派出大唐第一猛男李世民,而是听取了李建成的建议,让李元吉挂帅北征。 这下太子一党有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剪除秦王府的猛将了。李元吉把程知节、尉迟敬德、段志玄和秦叔宝都调到自已军中,随行北征。这一招就把秦王府的精锐全部扫净。 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李世民埋伏在李建成身边的第一个间谍开始发挥作用了。太子府率更王晊暗中向李世民报告,“太子与元吉密谋,要在为李元吉出征饯行时,派人杀害你。然后对皇上说你已病死,逼皇上让位。回头再把尉迟敬德等人活埋,抓紧想办法吧!” 李世民赶紧与长孙无忌等人商量,孙无忌自然是力劝先下手。李世民因兄弟相残,仍无法下定决心,众人都嚷嚷再不出手,就都要离开李世民,另谋生路。 “要不摇一卦吧,看看是凶是吉?”李世民突然冒出一个非常滑稽的想法。大伙刚想起卦,就见外面匆匆走入一人,却是李世民的幕僚张公谨,见李世民要摇卦,一把抢过龟壳扔到地上,愤怒地说道:“大伙都急冒烟了,你还来这套封建迷信的玩意儿。算卦是用来解决疑惑的,现在这种形势还有什么疑惑的?难道算出不吉利,还能不干了吗?” 张公谨说的话非常有道理,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李世民终于下定了决心,“去把老房和老杜找回来。” 这二人见李世民一直犹豫不决,生气的回绝了李世民的召唤。李世民一听大怒,对尉迟敬德说道:“这两个小子也要背叛我吗?你拿着我的剑去,再不回来,提头来见。”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见李世民这回是真的想要跟太子拼命,才同敬德一起回到秦王府。 偏偏事也凑巧,这个时候,一个观测天象的官员傅奕密奏李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星象这个东西看来还是挺准的。李渊听完傅奕的密奏后,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脑袋一热,就把李世民叫到宫中,把这事跟他说了。 一直以来,太子齐王一直在诋毁李世民,李世民今天终于有机会在老爹面前反击了。他射出了第一弹,对李渊说,“建成、元吉淫乱后宫。”这件事是李渊没有想到的,后宫都是李渊的女人,淫乱后宫岂不是与后母通奸,这种乱伦之事是要杀头的。 李世民接着射出第二弹,“我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兄弟的事情,可太子齐王一直要杀掉我,这不是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吗?如果我真被杀,就再也见不到老爸你了,到了地下,怎么去面对窦王等人。” 第一弹唤起了李渊的愤怒,第二弹唤起了李渊的亲情。李渊听完李世民的话,完全被惊住,看着李世民说道:“阴天你早点来,当面对质。” 李世民要的就是这句话。这个时候,太子齐王是否淫乱后宫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计划顺利,他们已经不可能再见到李渊了。李世民想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当天晚上,李渊的妃子张婕妤就把李世民和李渊的对话通知了李建成。李建成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迫进,但元吉却感到了李世民的威胁。他建议第二天集中东宫齐王府的兵力,托病不去,观察形势。李建成却坚持入宫与李渊见面,他一直认为,自已有东宫侍卫的护卫,在皇宫里面不会出现问题,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很灰色的玩笑。 六月初四早晨,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等人进入了玄武门,埋伏起来。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皇宫是有专职护卫,其他军队不可能通过玄武门进入皇宫。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玄武门的守将常何。 常何就是李世民二年前埋伏在这里的,就从这一颗深埋在这里二年的棋子,就可见李世民觊觎皇位已久。常何既追随过李世民,也曾跟随太子李建成一同出征。但是在武德七年,他便已被李世民暗中重金贿赂,收入了自己的阵营,并且被放置于玄武门这个要害部位之上。 然而,李建成对此却一无所知。他绝对不会想到,李世民竟然提前两年,就控制了这个帝国政治的中枢命门。 建成元吉的护卫,并没有进入玄武门,二人一进玄武门就发现周围情况有些不对,立即调转马头要跑。李世民呼叫他二人,李元吉拿出弓,要射李世民,拉了几次都没有拉开。而李世民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的要害,李建成当场完蛋。 尉迟敬德带着七十多人从埋伏出赶了过来,李元吉一着急从马上掉了下来。李世民的马受惊跑起一片小树林,被树枝挂住。李元吉见有机可趁,跑了过来,夺取李世民的弓,想勒死李世民。被赶上来的尉迟敬德干掉。 李元吉这件事干得相当的愚蠢,李世民出手就射杀了李建成,而且眼看着敌人攻过来七十多人。这个时候是保命要紧,他却以一敌七十,过去杀李世民,这不阴摆着送死吗?李元吉可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将领,这点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可见死得也不冤。 东宫跟来的兵将,都在玄武门外,听到里面杀声四起,冯翊、冯立、薛万彻组织了二千多人,进攻玄武门。李世民部下张公谨力大,独自闭关来抵抗。加上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帮助,抵御住了东宫兵士的进攻。直到尉迟敬德带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出现,这些东宫卫士才散去。 尉迟敬德驱散了东宫卫士,又奉李世民的命令,急匆匆地找到了李渊。李渊见到了浑身是血,披甲持矛的尉迟敬德,吓了一跳,问道:“你是谁,来这里干什么?”要知道持武器在宫中是死罪。尉迟敬德毫无惧色,说道:“太子和齐王作乱,已被秦王杀了,秦王怕惊动皇上,派我来保卫你。” 诸位看官,这哪里是保卫皇帝呢?这分阴是来逼宫的。李世民为何派尉迟敬德来见李渊,纵观整个玄武门血案,李世民射杀了李建成,而尉迟敬德则杀了李元吉,说阴尉迟敬德这个人心狠手辣,不讲情面,连李世民的亲兄弟杀起来都不眨眼。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血案,为什么不亲自去见李渊,因为他不知道李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派出尉迟敬德去见李渊,如果李渊稍有不满,估计下场会和李建成一样。李世民都已经杀兄了,难道还怕加上一条弑父的罪名吗?而尉迟敬德就是最好的杀手。 李世民派尉迟敬德的时候,肯定会嘱咐他一句话,“不服就杀!”没有李世民的授意,尉迟敬德绝对不敢如此大胆张狂的去见李渊。 李渊是个聪阴人,看到尉迟敬德的样子,就知道局势已经失控,如不阴智一点,下场很可能不太妙。他问身边的近臣萧瑀、陈叔达等人,这些人知道太子齐王已死,没有必要去给他们陪葬,都建议封李世民为太子。李渊就坡下驴,说道:“很好,我早就想把国事委给秦王了。”。 这时才召进李世民,李世民伏在李渊的胸前大哭。这副假慈悲并没有掩盖他的真杀心,太子齐王的十一个儿子,全部被李世民杀掉,一举剪除了两人的所有后代。 李渊见大势已去,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初八传位给李世民,初九,李世民登基,开始正式掌控大唐帝国。 ------------ (20)当皇帝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1) 李世民杀兄逼父,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帝国的权力巅峰,但当上了皇帝真的就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吗?他接手的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纷繁复杂的闹心事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他要面对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与突厥的关系。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原帝国的噩梦,汉朝初年,因为国力的原因,汉帝国采取了联姻纳贡方式,安抚匈奴,抚平边患。一直到了武帝时候,汉帝国通过休养生息,国库充盈,才开始大规模地对匈奴作战,一举歼灭匈奴主力,逼着匈奴西迁,才算彻底解除匈奴之患。 突厥是继匈奴之后,北方又一崛起的游牧强权,他们的首领称为可汗,可汗的老婆称为可敦。隋朝末年,始毕可汗即位,突厥有精兵近百万,实力空前强大。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都臣属于突厥。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人起事,都必须拜始毕可汗的码头,否则麻烦不断。就连李渊起兵之时,都得恭恭敬敬地给突厥的始毕可汗上态度,要不保不准后院就得起火。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朝刚成立时,这个始毕本来想到太原溜达溜达,没想到得了一场大病挂了,他的儿子太小,弟弟接替了可汗大位,就是处罗可汗。没想到的是处罗可汗没干几年,也病死了。隋朝义成公主先嫁始毕,又嫁处罗,还是个颜值控,嫌处罗的儿子又小又丑,改立其弟咄絆,这就是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又把始毕可汗的儿子立为突利可汗。 突厥这伙人很不讲武德,都是见钱眼开的主儿,一点契约精神也不讲,本来都与唐朝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可没事就到唐朝边境来个七日游,看看有没有秋风可打,弄得边境军民苦不堪言。摊上这么个邻居,你说李世民能省心吗? 公元624年八月,突厥颉利和突利两位可汗,发动全国军队,出兵入侵唐朝。李世民带兵与突厥大军在豳州相遇,因为关中连日下雨,粮草运不到军中,军心有些动摇。突厥军队在五陇阪设阵,想与唐军决战。 李元吉吓得不敢出城,李世民却毫无惧色,带着一百多骑赶到五陇阪,在阵前对颉利可汗说道:“你这人说话也不算话。你要敢打,出来我陪你玩玩。要是想群殴,你们就一起上来,我们就这百骑陪你练练。” 颉利一听,没敢回答。李世民又跑到突利前面说道:“咱们说好的互相支持,怎么还来打我来了,一点不顾及旧情呢?”突利也没敢回答。 突利的可汗位置被颉利抢夺,二人之间本就心存芥蒂。李世民与突利一叙旧,马上引起颉利的怀疑。他怕突利突然反水,赶紧与李世民重新结盟退去。 挨着这样一个不着调的邻居,李渊在位时就十分头疼。为了避免突厥威胁京师,曾经有人建议李渊迁都。李渊也认为这个计划可行,并且派出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到樊、邓等地巡视可以做为都城的地方。当时太子、齐王、裴寂这些人都赞成。 这是一个相当愚蠢的想法,先不说迁都这项工程浩大与否,单是为了减少威胁就迁都,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认怂做法。一旦迁都,就意味着放弃了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这只会让突厥得寸进尺。对付匈奴、突厥这种游牧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拳头,你只有打得他满地找牙,才能让他老实。 李世民对李渊等人的想法就不屑一顾,这就是强者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不能舍弃。他劝谏李渊,“这些骑马的民族,自古就有。咱们现在有精兵百万,打遍天下无敌手,怕他个球。现在突厥一打咱们就跑,岂不让天下人笑掉大牙。这样,给我几年时间,我要不把颉利这小子抓住,我就不姓李。” 在李世民的极力劝阻下,李渊才否定了迁都的想法。 李世民接了李渊的班后,消息传到突厥那里,“哟!这可是个好机会,敲竹杠的走起!” 李世民初八登基,颉利可汗二十四日就又来搞事情,到得二十八日,突厥大军已到了渭水河便桥的北方。颉利可汗还很嚣张地派他的心腹执失思力给李世民捎了个话儿,“百万大军今天就要到你们京师了!” 李世民可不是吓大的,他这一生见过的大阵仗太多了,直接扣押了执失思力,带着六骑到了渭水,与颉利展开了第二次对话,大骂他违约在先。颉利没想到李世民气场如此之强,这次带的人比上次还少,被骂得有点发懵,当场被李世民用语言所征服,下马列队而拜。 此时李世民的身后,出现了大队唐军,旌旗飘扬,铠甲闪亮,杀气腾腾的列队而来。颉利再次被李世民所震慑。 李世民一挥令旗,唐军缓缓退下。李世民则单独留下与颉利对话。萧瑀上前劝李世民退回军中,李世民说道:“你不了解,颉利敢于倾巢而出,就是认为我刚刚即位不敢与他们开战。咱们一旦示弱,颉利肯定带人大肆劫掠。我这么蔑视他们,就是让他们知道我必战的决心。突厥大军孤军深入,无论是战是和,都对我们有利。能否制服颉利,就在此一举了。” 战争有时拼的就是信心。李世民耀武扬威地站在桥边,就彻底地摧毁了颉利的意志,这是何等的霸气,何等的威武。在隋末唐初那个英雄辈出,名将如涌的年代,李世民也是当仁不让的一等一的人物。 颉利面对这样的李世民只能俯首称臣。当天,就派人前来请求和解。三十日,李世民又到便桥上,斩杀白马,再次与颉利结盟,颉利带领突厥大军退走。 后来,李世民谈起此事,说道:“突厥兵多,但毫无纪律可言,想要打败颉利很容易。但我刚刚即位,国家未稳,百姓还不富足,现在的策略是休养生息。一旦开战,不但与敌结怨,还将劳民伤财。所以用金钱换安宁,等到有了实力,就可以一次性干掉他们,永绝后患。” 李世民太了解民意了,他知道经过隋末到唐初的多年的征战,新建的帝国家需要喘息,人民需要安定,正是在这样的策略下,他才忍辱负重,再与突厥结盟,息兵止战,为大唐帝国的崛起赢得机会。 虽说李世民吓跑了突厥大军,但大唐帝国并没有随着李世民这个英主的的登基而太平。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两起造反派打砸抢事件。分别是庐江王李媛和燕王李艺。 李瑗的反叛多少有些被骗的成分。玄武门事变二十天后,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起兵造反。这个李瑗本是李渊的远房堂弟,没什么真才实料,只是仗着出身好,才混了个王爷当当。刘黑闼造反时,李瑗弃城逃跑,李渊这个人家族观念强,也没怪罪李瑗,把他改任到幽州都督,知道他不是打仗的料,给他派了一个能打的副手王君廓。 王君廓本是一个盗贼,悍勇异常,屡立战功。他到了幽州后很快成了李瑗的心腹。只是李瑗没想到王君廓是个狼子野心,很快就把他推进了深渊。 太子建成被李世民杀掉后,在清理李建成的遗物时,发现了他与李瑗的信件中预谋谋害李世民。这时李世民已掌握朝中大权,派人召李瑗回长安。李瑗感觉事情不妙,找来王君廓商议此事。他本想让王君廓为他出谋划策,却不想王君廓却想在他身上求得一段富贵。 王君廓对李瑗说:“你要回到长安,肯定性命不保,现在咱们手里有兵有马,怎么能因为一个使者的召唤就回去送死呢?”王君廓给了李瑗一个赤祼祼的暗示,回去就得死,手里还有兵,他就差没说出“造反”两个字了。 李瑗这个棒槌看着王君廓感动得一塌糊涂,“就你为我好,我把这条命托付给你了。反了!”王君廓看着李瑗的脑袋,心想,你的命不值钱,倒是这颗人头,能保我荣华富贵。 李瑗受了王君廓的蛊惑,立时囚禁了使者,并召来医疗费州刺史王诜商议起兵事宜。 李瑗的参军王利涉其实已看透王君廓的野心,劝李瑗,“王君廓这小子反复无常,千万不能让他掌握兵权。就方让王诜带兵。” 这个消息传到了王君廓的耳朵里,他决定先下手,找到了王诜。王诜蒙在鼓里,正在家整理个人卫生——洗头呢。王君廓一看就乐了,“这是洗干净的等我来砍呢?”手起刀落,王诜就此一命呜呼。王君廓提着王诜的人头,对众人说道:“李瑗与王诜要造反,囚禁了使者,现在王诜已被我杀了。你们是想跟着李瑗造反灭族,还是跟我求得功名富贵呢?”。 当兵的当然不想造反。王君廓率着部众一千多人,进入城内,放出使者,又包围了李瑗的王府。李瑗看到王君廓带着全副武装的士兵闯入王府,才感到大事不妙,大骂王君廓。 王君廓也不废话,抓住李瑗,直接勒死。一场反叛,还没等成形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王君廓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成为一方封疆大吏。李瑗的一切都被李世民赏给了王君廓。 ------------ (21)当皇帝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2) 第二个反叛的是李艺。贞观元年,也就是李世民当上皇帝的第一年,天节将军燕王李艺起兵反唐。这个李艺打仗很猛,征讨窦建德、刘黑闼时功劳很大,李渊李世民都很喜欢这员猛将,封他为燕王。可他在王世充、窦建德对抗李唐王朝时不反,反到是唐帝国几乎已经一统天下,根基夯实的时候才造反呢?难道是李艺这小子精神不好。 非也!李艺是被一个算命的术士给忽悠了,才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造反的。 一般算命的给人识相或看八字,顶天是算个仕途,求个财之类的,很少有人提议造反,这是要掉脑袋的。而给李艺算命的这个人却是个神经病。 这位江湖术士是个女人,也姓李,本来家是在济阴,自吹能通神唤鬼,治病去疾。大概是看济阴这个地方实在太小了,没有发展前途,无法实现自已远大的抱负,于是就来到了京都,思忖着能在大城市开创一片新天地。 这个时候的李艺,正巧全家都在长安。李艺的老婆孟氏非常迷信,听说了李氏的名头,就把她找到家里,想让她给自已算一卦。没想到李氏见了孟氏,倒身就拜,当时就把孟氏干迷糊了。“什么情况?”孟氏问李氏。李氏答道:“大姐,你可是大贵相。以后肯定母仪天下。”这是江湖术士的惯用开场白。之前给李渊李世民看相的那个术士,刚见李渊时也是这副说辞。估计李氏在长安城中,见到的每个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都是这套嗑。只是别人听了不过一笑了之,当是个笑话。这个孟氏大概想当官想疯了,老公都已封王了还嫌小。 诸位看官,什么叫做母仪天下呢?只有皇帝的老婆皇后那才叫母仪天下。孟氏是个什么身份,她自已难道不清楚吗?她还真不清楚自已几斤几两,把李氏的话当真了。又叫来了李艺,李氏看到李艺又是胡言乱语一通,说孟氏就是因为李艺才有的富贵。这不明摆着说李艺能当皇帝吗?李艺听了李氏的话,立马照了照镜子,觉得自已似乎真有那么一点点皇帝的气质。都姓李,为什么我就不能当皇帝呢? 这种内心的邪念膨胀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自此,李艺看谁都不顺眼,王公大臣和秦府臣僚,与李艺相遇,他总是冷嘲热讽几句,加以侮辱。 这些消息传到李渊耳中,李渊怕他在长安闹事,就让他去了泾州。李世民即位后,李艺知道自已把秦府的人得罪了个遍,内心不安怕获罪,借着阅兵的由头,起兵造反。 李艺做为一个将军,带兵打仗还不错,但想造反还是有点太自不量力了。李世民派出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还没等二人到场,李艺就被豳州刺史赵慈皓三下五除二地干掉了。。 那个孟氏,被押回长安砍头。她母仪天下的美梦,不但就此破灭,还搭上了李艺的家族。 李瑗和李艺的事件都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甚至都没有启动干戈。但这两个事件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第一,不能相信任何人,造反的事自已悄悄地干。第二,相信科学,杜绝迷信。尤其算命的话,千万别当真。 ------------ (22)东突厥的崩溃(1) 中国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可东突厥这个邻居,却让刚建立的唐朝着实闹心。东突厥的可汗就是那个两次被李世民用语言吓退的颉利可汗。这个突厥首领很不老实,没事不是到老李家偷点粮食,就是抢点土特产,偶尔还骚扰一下女主人,弄得李家老大李世民对这个邻居恨得牙痒痒。而且这个邻居很没有气节,能抢就抢一把,一旦对方动怒,拿起板揪要拍他的时候,他马上认怂,跪地求饶。这种反复无常的无赖行为,很像现在的某国,愣把一场侵略战争活生生的打成了首都保卫战。 三番五次的迁就,换来的是更加肆无忌惮的破坏,李世民终于无法再忍受这个印度阿三,决心放火烧了它的房子,让它全家彻底地消失。 李世民接班的时候,原来的大隋领土,基本都已纳入了唐朝的版图,唯有朔方被梁师都占着。李世民是个追求完美的优秀男人,怎么会容忍自己的拼图玩具上少一块呢?为了拿回这块最后的拼图,他派出姐夫柴绍带着薛万均兄弟去找梁师都的麻烦。 梁师都掂量掂量自已的斤两,估计很难拒绝柴绍,赶紧给自已的后台老板颉利捎了个信,让他过来帮忙撑下场面。颉利一心想找李世民的麻烦,一听要跟唐朝碴架,带上人马刀枪就赶了过来,没想到一交战,就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 颉利向来是打了败仗,撒腿就跑。跑了很远后,才想起小弟梁师都还在朔方呢?赶紧又组织人马回去援救梁师都。 事实证明,这个颉利是个只记吃不记打的货色,明明干不过唐军,偏偏还愣是拿脖子往刀口上撞,这次回援又被唐军打得生无可恋。 朔方这个地方,天寒地冷,突厥的牛羊被冷死了无数,颉利又吃了败仗,于是义无反顾的扔下梁师都,打道回府了。颉利的这种弃友不顾的行为,虽然可耻,但好在突厥人并无廉耻之心,背信弃义的事干起来溜得很。 突厥人怕冷,其实唐军也一样的畏寒。朔方城坚墙固,唐军攻打了好几天也没有什么收获,于是就有人打起了退堂鼓,向柴绍建议退兵回朝。这时薛万均站了出来,指着远处的朔方城对唐军说道:“看那里!你们看到了什么?” 众人向着薛万均指着的城上天空望去,除了几只乌鸦飞过,毛都没有看到。众人正惊诧呢,薛万均大声说道:“难道你们没见到朔方城上已经是黑色笼罩了吗?这就是梁师都城破人亡的征兆?你们还等什么,跟我冲啊!” 所有的唐军其实什么都没有看到,但这些人很迷信,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凡夫俗子,看不到神的征兆,但他们相信有异能的人能够看到。薛万均就是那样的人,所有人跟着薛万均冲向了朔方城。 唐军都认为有神在护佑着自己,所以个个勇猛无比,朔方城在唐军的猛攻下,眼见守不住,梁师都的堂弟,杀了他,举城投降。 同样是迷信,用对了地方,就可以转化成无坚不摧的惊天力量。而用错了地方,就会变成了身首异处的灾难。 在隋末的群雄中,要属这个梁师都政权存在的最为长久,历时十二年。至此,李世民终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而朔方一战,颉利的元气大伤,原来归附于他的薛延陀、回纥等部落,全部叛变突厥,自立为汗。这一系列的消息,源源不断的传到了长安,鸿胪卿郑元璹劝李世民,“突厥灭亡的时候到了,不但各部都有反意,而且又有大灾,人畜都吃不饱,不出二、三年就得完蛋。” 李世民也深以为然,大臣都劝他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歼灭突厥。李世民却说道:“我与突厥已立了盟约,如果毁约在前,就是不讲信誉了,等他们再来找事,然后再征讨他们,那就师出有名了。” 偏是突厥也算自取灭亡。就在薛延陀、回纥等部相继叛去后,颉利让突利,也就是他的侄子,率众攻击。突利连战连败,自己的领地反被其他部族占去不少。突利跑回颉利的牙帐,颉利见他被打得如此狼狈,又狠抽他一顿,关了他十多日的禁闭,才放他回去。 敌人打自已还能忍受,毕竟技不如人,可回到家里又被亲叔叔打了一顿,突利越想越窝火,这口气实在是没办法咽下去,于是决定换个老大,不再跟颉利混了。 颉利不知突利已起异心,向突利征兵,突利没有答应他,而是给李世民去信,投降唐朝。颉利听说突利要与唐朝勾结,大怒,马上派兵攻打突利。颉利实力虽然大不如从前了,但瘦死的骆驼他也是骆驼啊!还是比突利这只瘦马大。既然重认老大,还是请新老大帮忙吧。 李世民接到求助信,对群臣说道:“我跟突利拜了把子,这个时候肯定会拉他一把。但我与颉利有盟约,这可怎么办呢?”杜如晦回答,“跟一群野蛮人有什么道理可讲,干就完了!” 话正说着,不想颉利再次犯贱,不知死活的又来骚扰边境。这可真是正犯着困呢,颉利却送上一个枕头来。李世民终于找到收拾颉利的理由了,“有必要让他重新认识一下自己了。” 李世民出手就打中了颉利的软肋,他册封薛延陀部的酋长夷男为真珠毘伽可汗。夷男踢开颉利打算单飞,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名分,属于无照经营,随时可能会被城管和工商联合检查组取缔。李世民的册封,等于给他颁发了一张永久性的营业执照,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李世民的这一手无本买卖师承于李渊。一张纸的成本,就为颉利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夷男马上投桃报李,派他弟弟到长安朝拜李世民。李世民赠给了一把宝刀和一根鞭子,捎话给夷男,“你们团伙有犯小错的,抽他。犯大错的,砍他。” 夷男收到李世民送的礼物,非常开心。为了报答李世民的恩赐,他组织所有反叛颉利的部族,打算围殴颉利。 颉利这才感觉这次有些玩过火了,众叛亲离的下场让他惶恐不安。不过他还有一个最后的撒手锏,这招撒手锏百试不爽,从未失手,那就是打不过立马求和。 没想到的是,这次李世民不吃他这一套了,通知颉利,“要想保命,自缚来见!”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李世民派出李世勣做通汉道行军总管,李靖做定襄道行军总管,柴绍做金河道行军总管,薛万彻做畅武道行军总管,共计十余万大军,分路进兵,围歼突厥。 李世民对臣下说道:“想当年我老爸起兵反隋,还得向突厥称臣。对这事,我常常内疚于心。今天,终于可以一雪前耻了!” 第二年春,李世民就接到了捷报,李靖带着三千骁骑,大破定、襄二州,颉利仓皇逃走,他的部下献出隋炀帝老婆萧皇后和杨政道投降唐军。 这个辗转多手的隋朝末代皇后,最终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有传言说萧后一生有六个男人。第一个是杨广,第二个是宇文化宇,第三个是窦建德,第四个是处罗可汗,第五个是颉利可汗,最后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但这一说法演义色彩较浓,并不真实。 萧后生于公元567年,卒于公元647年,活了八十一岁。公元618年,隋朝灭亡时,她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就算她年轻时是个绝色美人,五十多岁也是人老珠黄了。宇文化及杀掉隋炀帝杨广后,确实霸占了他的六宫后妃,但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女人要是有兴趣的话,那宇文化及的口味也是相当的重。后来辗转落到窦建德手中,窦建德对他很是恭敬。等萧后见到李世民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李世民更不可能纳她为妃了。最终萧后死后,与隋炀帝合葬。 ------------ (23)东突厥的崩溃(2) 颉利被李靖打得心惊肉跳,一路奔向碛石,不料被埋伏在云中的李世勣又是一通狂扁。颉利众叛亲离,又被唐军连续蹂躏,彻底服气。赶紧派执失思力去见李世民求和,情愿举国内附,这个执失思力就是上次被李世民扣押的使者。 这次李世民见颉利已被自己彻底打服,也同意和谈,派出了唐俭和安修仁去安抚一下颉利受到严重创作的小心灵。同时传诏给李靖,让他迎接颉利。 李靖追着颉利正要痛打落水狗,就接到了李世民的停手的诏令,很不甘心,就和副手张公谨商量,“仗都打到这程度了,停手太可惜了。颉利人还有不少,不如趁着和谈他没有准备的机会,突袭他一下,把他抓住。 张公谨虽然很能打仗,但对于搞阴谋这一块,还不太擅长,对李靖说道:“皇上都同意颉利投降了,而且使者都到颉利那里了,我们再偷龙袭他们,不是把使者都害死了吗?”张公谨的想法是很符合大众心理的,咱们的人都在突厥的军营里正跟人谈判呢,你搞了个突然袭击,突厥还不得把使者碎尸万段? 李靖却不这么想,他想到的是稍纵即逝的战机,死上一两个使者那都不是事,大不了让皇帝再派几个呗。正好李世勣也领兵赶到,他也同意李靖的意见。于是李靖在前,李世勣在后,偷偷地向着突厥主力的方向移动。 一路上碰着突厥巡逻队伍,就抓起来当做向导。颉利正与唐俭等人庆祝合作愉快呢,突然有探报,“唐军已到近前,不足十里远了。” 颉利有些发懵,看了看探报,又看了看唐俭,“什么情况?不是说好不打了吗?怎么又来了?难道你们也这般言而无信吗?”他没有想到自己惯用的伎俩,却被唐军学会了。 唐俭马上意识到自己很危险,内心得大骂李靖祖宗十八代,表面却很镇静地说道:“误会!肯定是个误会!可能是李靖还没接到诏书,所以率军到来,等我去把误会解释清楚,他们自然就退兵了。”另一个使者安修仁也觉得在这里很危险,跟着唐俭一起去见李靖。 颉利等在牙帐里,内心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那是七上八下的。好容易盼来消息,却是李靖大军越来越近。颉利狡猾异常,远远地看到了唐军的大旗,知道和谈是没有可能的了,大呼上当,再想组织抵抗已是来不及了,慌忙骑上战马,带着部众开始逃跑。 李靖率着大军一路杀了进来,颉利一逃,大军没了主心骨。唐军如入无人之境,砍瓜切菜般的屠杀突厥军。 乱军中,唐军忽然发现突厥营中,有一衣着华丽的女人,带着一个孩子瑟瑟发抖。仔细一问,却是隋朝义成公主和颉利的儿子。这次突袭,颉利的牙帐被唐军夷为平地,俘获突厥男女不下数万。 这个义成公主一共嫁了四任丈夫,第一任是启民可汗,后三任分别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为始比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突厥的习惯是父妻可以由儿子继娶,所以这位义成公主,就成了四位可汗的老婆。 李靖抓住了可汗的老婆,却因她无耻而杀了她。其实李靖这件事做得有些不地道,义成公主作为一个女人,远嫁到突厥,就是一枚任人摆布的政治棋子。况且突厥又有子继父妻的习俗,有什么廉耻不廉耻的。 颉利逃到了手下苏尼失的领地,颉利本想带着苏尼失一起投奔吐谷浑。李靖派出李道宗继续追捕颉利,李道宗给苏尼失去了一封信,“你乖乖地把颉利给我送过来,要不然,后果自负!” 颉利得到消息,怕苏尼失抓住自已投降唐军,又逃了出来。而苏尼失则怕唐军真来征讨,又追上颉利把他抓了回来,送到了唐营。自此,东突厥被团灭。 颉利被押回长安,这个扰攘大唐帝国多年的突厥首领垂头丧气地被带到了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此时的心态应该是极其复杂的,臣服的屈辱,无奈的结盟,边民的屠戳,失信的毁约,昔日草原的霸主今天终于跪在了自己的面前。就连不问政事的太上皇李渊,听说颉利被抓,都甚感欣慰。 “你借着你家祖传的基业,荒淫暴虐,这是你犯的第一项罪。数次结盟,反复背弃,这是你犯的第二项罪。仗着你兵强马壮,到处征战,这是你犯的第三项罪。践踏我国庄稼,掠夺我国百姓,这是你犯的第四项罪。我原谅你的罪行,没灭了你的国家,你却一直不肯投降,这是你犯的第五项罪。这五项,每项都是死罪。但我今天不杀你,也是看在你最近几年比较老实的缘故。你要好自为之。”李世民最终选择放过颉利,又任命他为太仆,待遇非常的好。 为了庆祝胜利,李世民特意请来李渊和王公大臣,在凌烟阁上摆了几桌。宴上,大伙都喝得差不多了,李渊忽然来了兴致,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就着小曲跳起了舞蹈,宾主尽欢而散。 东突厥的灭亡,对李世民来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但同时也给唐帝国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 东突厥原统治下的部落,有的投奔了薛延陀,有的向西逃往西域,还有十多万人投降了唐帝国。这十多万人的安置,却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大问题。 唐朝内部,对于如何处置这十多万人,分成两派意见。一派以温彦博为主,一派以魏征为主。温彦博主张再把这些降民安置在塞下,保全其部落,还按原来的本土风俗生活。这样可以填充空虚的土地,成为一道屏障。温彦博的想法是一种比较开阴的民族政策,给降服的民众一定的自治权。 温彦博的提议遭到了魏征的极力反对,魏征认为突厥人面兽心,不应在国内安置,而是应该让他们回归故土。十万多人在国内安置,十几年后人数就会翻番地增长,到时候要造反,就没办法控制了。五胡乱华还犹在眼前,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把突厥分而治之,设置多个部落首领,让他们无法团结起来。 李世民最终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把这些降众安置在东起幽州,西到灵州的广阔土地上。而原来突利的领地,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的领地分为六个州,左面设置了定襄都督府,右面设置了云中都督府。 对于投降的突厥贵族,李世民也大都拜官封爵。把兄弟突利被封为北平郡王,兼顺州都督。颉利封为右卫大将军,因为他以前很不老实,就留在了李世民的眼皮底下。苏尼失抓颉利有功,封为宁州都督。阿史那思摩封为化州都督,统御原颉利的旧众。由此看来,投降的突厥人民仍由突厥贵族来统治,这大概就是早期的民族自治形式。。 李世民一直很大方,这一次封赏了五品以上的官员就达上百余人,几乎是朝臣的一半。因此留居在长安的突厥人,就有近万家。 只是可怜了颉利可汗,本是草原的雄鹰,却被关在了长安这个牢笼之中,整日的郁郁寡欢,日渐憔悴。贞观七年,病死于长安,按照突厥人的习俗,火化后安葬。突利后来暴死在回并州的途中。自此,东突厥原来的可汗全部死亡,这个强大的马背民族也就此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