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六镇乱起世道艰 要是把隋朝三十余年的历史拍成一部电视剧的话,那隋文帝杨坚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男一号,隋炀帝杨广是当仁不让的男二号。他们两个,一个打造了强盛辉煌的大隋帝国;另一个,把强大的隋帝国推向灭亡的深渊。父子两人,构成了隋朝三十余年历史的主要部分。 但是,不要忘了,关于隋朝,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那个人便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隋太祖杨忠。杨坚是靠着他父亲杨忠打下的基业起家的,要是没有杨忠,那杨坚建立隋朝以及后来那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了。所以,寻根溯源,隋朝的故事还是要从杨忠说起了。 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位于大青山北麓,是北魏为了保卫国都,防范柔然入侵在阴山以北建立的北方六镇之一。这里,鲜卑人、汉人、匈奴人等各民族混居,天苍苍野茫茫,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一片塞外风光的景象。杨忠,就出生在这座边陲小镇。 还有一种说法,很多史书上都记载杨忠出身于关中士族弘农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十三世孙。其实,这个说法,纯粹是谬论。出身弘农(今陕西省华阴县)杨氏,完全是自抬身价。 理由有两个,第一个,杨忠自己和杨震的曾祖同名,他的孙子杨广和杨俊,则分别和杨震的九世孙和七世孙同名。世家大族,命名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用过的名字,是不会再用的。否则,那就是对祖宗的大不敬。 第二个,世家大族之间,通常会利用联姻来巩固家族的地位。一般来说,世家大族的子弟娶的妻子也是出身世家的世家女。杨忠的妻子吕苦桃,寒门出身,岌岌无名。要是杨忠出身弘农杨氏,那肯定不会娶吕苦桃这样一个平民百姓为妻的。 那为什么会有杨忠出身弘农杨氏这个说法呢?原因很简单,政治需要嘛! 东西魏邙山之战西魏战败后,宇文泰创立了府兵制,并要求麾下将领把籍贯全部改成关中。一些出身寒门的汉族将领们,趁此机会将自己的家世改成了关陇一带的世族高门。 关陇一带,姓“杨”的世家大族里面,名气最大的就是弘农杨氏了。于是乎,杨忠摇身一变,就成了弘农杨氏的后人。 杨忠还是算客气的了,看看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李虎,直接把自己整成了陇西李氏出身,道家祖师李耳的后代。这认祖宗的水平,杠杠的。 事实上,杨忠家族可以追溯的先祖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平(今北京)太守杨铉,他的儿子杨元寿在北魏初年被任命为武川镇司马,从此杨家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武川镇,到杨忠这已经是第五代了。这样看来,杨忠也算的上是土生土长的武川人了。 纵观杨家的家族史,杨忠的高祖杨元寿是北魏武川镇司马,曾祖杨惠嘏是北魏太原太守,爷爷杨烈是北魏龙骧将军、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太守,父亲杨祯是北魏建远将军。祖孙几代不是北魏的地方官,就是北魏的中低级将领。 以此推测,杨忠的人生轨迹一目了然了,继承父辈的衣钵,在北魏当个地方官,或者在军队中当个中低级将领,娶妻、生子,一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 然而,命运和杨忠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场“六镇起义”,改变了北魏的命运,改变了杨家的命运。当然,也彻底改变了杨忠的一生。 前面已经说到过,北魏为了保卫国都,防范柔然入侵在阴山以北建立了六座军镇: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与河北省尚义县交界)、抚冥镇(今内蒙古四王子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百灵淖乡城库伦村)、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和武川镇。那会儿北魏的国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靠近草原,离着边境很近。换句话说,平城十分容易受到柔然的威胁。 六座军镇之中的将士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的重任,必须要有可靠的人担当。所以,将士们大部份都是鲜卑贵族,还有一些汉人豪强。他们身份尊贵,前途光明,在北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好景不长,随着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北魏的国都从平城迁到了洛阳,远离了草原,远离了边境,远离了柔然的威胁。这样一来,北方六镇的政治地位直线下降,六镇将士远离了核心政治区域,不仅仅升官发财和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了,而且还饱受中央朝廷的排挤。 随着北魏的迁都,六镇也不再是保卫国都的军事重镇了,而是变成了不太重要的边镇,再也没有鲜卑贵族愿意到六镇去了。可戍边还是要戍的啊!没事儿,既然鲜卑贵族没有人愿意去了,可北魏还有很多附属部落啊,还有囚犯啊,还有汉族百姓啊,这些人统统被北魏朝廷拉去六镇戍边了! 曾经的鲜卑贵族镀金基地,居然成了流放地,搁谁谁受得了啊!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北方六镇和北魏中央朝廷的矛盾越来越大,六镇镇民心中的愤懑也越来越多。 正如火山压力大了会爆发一样,人心中的不满积压多了,也会爆发。终于,在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六镇这个火药桶爆炸了。点燃这个火药桶的人,叫于景,身份是怀荒镇镇将。 由于柔然入侵,怀荒镇镇内粮食短缺。怀荒镇的镇民们就要求镇将于景开仓放粮。可这于景出身豪门,妥妥的权贵子弟,平日里锦衣玉食惯了,怎么会关心底层镇民的死活呢!对于镇民们的合理要求,于景仅仅用了一个“没有朝廷允许,不得开仓放粮”的借口打发了他们。 这下,镇民们不干了。愤怒的镇民们冲进了于景家中,杀了于景一家,分发了仓粮,然后操起了刀枪,起兵造反。 继怀荒镇之后,沃野镇镇民破六韩拔陵也很快揭竿而起。他聚众杀了镇将,占据了沃野镇,改年号“真王”。向其余军镇的军民发出号召,联合起来一起反抗北魏朝廷的暴政。 那些早就对北魏朝廷不满的镇民们听到破六韩拔陵发出的号召,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了破六韩拔陵麾下,造起了北魏朝廷的反。起义军如同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规模越来越大,有二三十万之众。 有了足够的兵力以后,破六韩拔陵就开始进攻其他的军镇了。他派遣了手下大将卫可孤率兵进攻怀朔镇和武川镇,自己则率领二十多万主力南下。 面对人多势众,气势如虹的卫可孤,怀朔镇镇将杨钧深感势单力薄,便把武艺高强、悍勇绝伦的武川镇军主贺拔度拔和他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借调至自己麾下,任命他们为统军、军主,帮助自己抵抗起义军。 贺拔度拔勇猛善战,他的三个儿子更是弓马娴熟,胆识过人,父子四人在武川镇是最耀眼的明星。 长子贺拔允,武艺高强,颇有胆略。不过,比起他的两个弟弟来,贺拔允无论是能力还是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还是稍有逊色。 次子贺拔胜,骁勇绝伦,有万夫不当之勇。尤其箭术冠绝天下,不仅仅可以百步穿杨,还能在骑在马上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三子贺拔岳,不仅和二哥贺拔胜一样勇冠三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而且上过太学,富有韬略,可以说是文武全才,智勇双全。 杨钧相信,有了贺拔度拔父子四人相助,守住怀朔镇,等待北魏朝廷的大军到来,击败卫可孤,不是什么难事。 可惜啊可惜,杨钧盲目乐观了! 父子四人靠着勇武确实抵挡了卫可孤麾下的起义军一段时间。可光凭勇武,在人多势众,士气正旺的起义军面前,有些不够看。 没过多久,武川、怀朔二镇还是相继沦陷,杨钧战死沙场,贺拔度拔和他的两个儿子贺拔允、贺拔岳也被卫可孤俘虏了,贺拔胜由于早前被派去朔州(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求援免去了被俘的命运。 由于贺拔度拔父子在武川镇很有名气,卫可孤并没有杀了他们,而是放了父子三人,让他们返回了武川镇,借此收拢人心。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卫可孤的这种做法,可谓妇人之仁。他不知道,他亲手将自己推进了死亡的深渊。 卫可孤攻下怀朔、武川之后,得意忘形,对自己的安全变得疏忽大意起来。趁着这个机会,贺拔度拔父子联合武川镇的宇文肱父子、独孤信等其他豪强,袭杀了卫可孤。 虽然袭杀了卫可孤,可武川镇的豪强们也有所损失,宇文肱的长子宇文灏就因为救援宇文肱而战死了。 有战争就一定会有死亡,武川镇豪强的折损是一定的。但仅凭一个军镇的豪强,竟然敢袭杀起义军的首领,而且还成功了,这足以见得武川镇豪强强悍的战斗力。 也是,看看这些代表人物,贺拔胜、贺拔岳、杨忠、李虎、独孤信、宇文泰(宇文肱第四个儿子,这时候还未成年,正跟在父兄屁股后面打酱油呢)……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南北朝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这些英雄人物的武川镇,战斗力不强那才奇怪呢! 武川镇,武川镇,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没有了卫可孤这个统帅的约束,他麾下起义军中的铁勒人趁乱反叛,和武川镇的豪强们发生了交战。交战之中,豪强们不敌铁勒人,被打的四散而逃。就连贺拔度拔,也不幸殒命沙场。 逃出武川镇后,贺拔允、贺拔岳两兄弟跑到了恒州(今山西大同),而以宇文肱、独孤信为首的一部分豪强们,则逃到了河北中山郡(今河北省定州市),躲避战乱。 那在这场袭杀卫可孤的战役中,杨忠家族扮演什么了什么角色呢? 六镇起义爆发的时候,杨家主事的是杨忠的父亲杨祯,他是北魏的建远将军。他的选择和武川镇大部分豪强一样,非常坚定地站在了北魏朝廷这一边,对抗卫可孤。豪强们逃出武川镇之后,杨祯领着杨家随宇文肱、独孤信等人一道逃去了中山避祸。 再来说说北魏朝廷这边。 当时北魏朝廷执掌朝政的是侍中元叉和太监刘腾,年仅13岁的皇帝孝明帝元诩被他们架空,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他们两人,一个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一个贪得无厌,索贿受贿。他们这种类型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贪生怕死。 听闻六镇起义的的消息后,以他们俩为首的北魏朝廷不敢怠慢,立刻任命宗室临淮王元彧担任北讨大都督,率军镇压六镇起义军。他的对手,就是破六韩拔陵。 元彧容貌俊美,知识渊博,堪称才貌双全。你让他去搞学术创作,肯定是一把好手。但你让他去带兵打仗,这不扯犊子呢么! 而且他的对手还是破六韩拔陵这个狠人,元彧VS破六韩拔陵,完全没有可比性。再加上破六韩拔陵麾下的六镇起义军在边塞多年,骁勇剽悍,其战力绝非沉溺于中原繁华的北魏政府军可比。 结果可想而知,元彧被破六韩拔陵打的大败。 元彧战败的消息传到了洛阳,北魏朝廷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经过商讨之后,任命了尚书令李崇接替元彧,为北讨大都督,抚军将军瞿暹、镇军将军广阳王元渊为副将,继续率军讨伐破六韩拔陵。 李崇虽然曾经也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可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让他上领军上战场厮杀,这真是在为难老人家了。尽管李崇心里十万个不愿意,还是接受了任命,率军出征了。 率军出征后,李崇十分小心,总是避敌锋芒,不轻敌冒进。毫无疑问,这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可副将瞿暹不乐意了,他认为这是李崇年纪大了,胆怯畏战,不敢和六镇起义军作战。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瞿暹没有。他不听李崇的指挥,带领自己麾下的军队孤军深入,好巧不好,在白道(今内蒙古大青山)和破六韩拔陵撞了个正着,被打了个全军覆没。 瞿暹这人尽管打仗水平不行,逃跑水平还是一流的,居然单枪匹马跑了出来。 俗话说,跑得了一时,跑不了一世。瞿暹能从破六韩拔陵的手中逃走,却逃不出孝明帝元诩的手掌心。很快,元诩就以抗命不遵、临阵脱逃的罪名,命令廷尉把瞿暹抓起来治罪。 经此一战,北魏军士气锐减,李崇只得率军退守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依托城池与起义军周旋。 ------------ 第二章 少年杨忠多飘零 “一个副将倒下了,另一个副将站起来了”。 李崇的另一个副将广阳王元渊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儿。他写给北魏朝廷的一封关于李崇手下长史祖莹谎报军情、侵吞军款的告密信,不仅仅让祖莹被撤职查办,还连累李崇被免了职。 主帅被免职了,另一个副将被抓走治罪了。似乎,这主帅的位子除了元渊,没人比他再合适了。于是乎,北魏朝廷顺水推舟,把元渊扶正,接替了李崇,成为了新一任的北讨大都督。 屋漏偏逢连夜雨,北边破六韩拔陵气焰正盛、如日中天,西北边境也爆发了民乱。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四月,高平镇(今宁夏固原)镇民赫连恩起兵造反,推举了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让他来领导他们反抗腐朽的北魏朝廷。 接着秦州(今甘肃天水)人薛珍杀了秦州刺史李彦后举兵造反,推举了羌族人莫折大为秦王,统领他们反抗北魏朝廷。年迈的莫折大激动之下,竟然一命呜呼,心脏病发,死掉了。 他的儿子莫折念生接了他的班,成为了秦王。不过,他的气魄比起他的老父亲可强多了,区区一个秦王,还满足不了他。他自称天子,设百官,改元天建。 听到西北民乱的消息后,北魏朝廷赶紧任命吏部尚书元修义为西道行台,率兵平乱。 然而,元修义还没上任,就病倒了(估计装病)。没办法,北魏朝廷只能临阵换将,取代他的人,叫萧宝寅。 萧宝寅的经历颇为传奇,他是南齐末代皇帝萧宝卷的弟弟,十六岁时因南齐灭亡逃到了北魏。当时北魏的皇帝宣武帝元恪十分看重他,将自己的姐姐南阳长公主嫁给了他。从此,萧宝寅摇身一变,从南齐的落魄王子变成了北魏的外戚贵族。 他也算得上能征善战,怀着灭国之恨在与南梁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这次再次被委以重任,率军讨伐西北民乱。 枪打出头鸟,萧宝寅以麾下大将西道都督崔延伯为先锋,先行攻打莫折念生。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将领的勇猛对于一支军队的胜败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骁勇善战的将领往往能提升一支军队的斗志和士气,让士兵们能够勇敢地去作战。 崔延伯就是这样的一个将领,他是萧宝寅军中的第一猛将。在讨伐莫折念生的战斗中,崔延伯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北魏军受其鼓舞,士气大振,因此大胜莫折念生的军队,歼敌众多。 首战告捷,萧宝寅并不满足,随即又任命崔延伯为先锋,率军攻打胡琛。可惜,这次因为轻敌,中了胡琛麾下大将万俟丑奴的诈降计,被打得大败。崔延伯这位猛将也中了流矢,殒命沙场。 这个时候,北魏朝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不久之前,刘腾病死,元叉无力看住被他俩软禁的前任北魏朝政实际掌控者——胡太后,被她咸鱼翻了身,联合孝明帝元诩杀了元叉,重新执掌了朝政。 这个胡太后,就是个“花痴”,整天只知道乱搞男女关系,乱搞朝政,比刘腾和元叉好不了多少。当初就是因为他们杀死了她的情人,害怕胡太后报复,才把她软禁了起来。 一个贪图享乐,沉溺于色欲的人,同样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以胡太后为首的北魏朝廷非常担心北魏军队在与六镇起义军连战连败的情况会对付不了起义军,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只得派出使者带着金银财宝出使柔然,寻求柔然人的帮助。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柔然人在金银财宝面前闪瞎了眼,平日里要劫掠才能够得到的财货,如今就摆在面前。这送上门的钱傻子才不要呢!在金钱攻势下,柔然人非常爽快地同意出兵,帮北魏平定叛乱。 柔然首领阿那瑰亲自率兵十万向西进逼沃野镇,连战连捷,大败六镇起义军。 见此情形,元渊也率军向破六韩拔陵发起了进攻。很不幸,他战败了。不过,北魏朝廷并没有因此解除他的职务,而是让他继续统兵征战。 也许元渊是个工于心计的人,也许这主帅的位子来的一点也不光彩。但这些和元渊成为一个优秀的平叛主帅没有任何冲突。因为,他拥有着所有成功人士都有的两个优点:会用人,善于听取意见。 近百年后,和他出身相似的李唐宗室李孝恭得军神李靖之助,平定了大唐半壁的江山。如今,元渊也任用了一个人为参军帮助自己平定叛乱,这人就是位列武庙64将的一代名将——于谨。 面对不利的局势,于谨给元渊出了一个主意:反间计。 破六韩拔陵手下虽然人多势众,可他们民族不同,人心不齐,内部矛盾很多。只要对他们晓以利害,再献上金钱、美女,不怕有人不反叛。 元渊欣然采纳,并派于谨为使者,前去说降。 这个计策很有效果,西部高车酋长乜列河在于谨的游说之下,愿意带领麾下三万余人向元渊投降。 本来元渊是很高兴接受他的投降的。不过,于谨给他出了一个更好的主意:利用乜列河这个大冤种当诱饵,吸引破六韩拔陵追击他。而他们呢,则设下埋伏,趁破六韩拔陵追击乜列河时杀出,一定可以打败破六韩拔陵。 元渊再次痛快地接纳了于谨的建议。 就这样,破六韩拔陵率军追击叛变的乜列河的军队,不幸进入了北魏军的伏击圈,被打的大败。撤退途中,又被柔然军队夹击,落的个军破身死。 二十多万起义军群龙无首,只得向元渊投降。 他们的身份也摇身一变,从起义军变成了俘虏。自古以来,处理规模庞大的俘虏都是一件麻烦事。毕竟像白起、项羽那样一次性坑杀几十万俘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的出来的。即使北魏朝廷再怎么腐朽不堪,也不会那么冷血,把曾经的百姓毫不留情的杀掉。 北方六镇在战争中几乎被夷为了平地,目前对北魏最迫切的事情就是找地方安置这二十多万俘虏。 元渊向北魏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希望在恒州以北设立郡县,以此来安置二十多万俘虏。这一带的气候风俗和六镇非常相似,能够最大限度消除这些俘虏对北魏的仇恨。紧接着,再对他们施以援手,让他们安居乐业。如此,这二十多万俘虏降而复叛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元渊的意见放在整个北魏都是非常正确的。可惜啊,胡太后沉溺于男色不能自拔。对于她来说,叛乱平定了,不打扰她和情人欢乐就行,其他的都一边去。 她否定了元渊的意见,随后出了一个昏招,一个足以改变北魏命运的昏招。 她以北魏朝廷的名义下旨,将俘虏的二十多万六镇起义军安置在了河北的瀛(今河北省河间市)、冀(今河北省冀州市)、定(今河北省定州市)三州。这二十多万俘虏,也有了一个专有的代号,“降户”。 瀛、冀、定三州是汉民族的聚集区,平日里以农耕为生。多民族的北方六镇,游牧民族占了大多数,平日里以放牧为主。让游牧民族不去放牧,而去种田,这怎么让人习惯。再说了,三州的土地就那么多,原来的汉族百姓自己种都不够,哪来多余的土地分给二十多万降户呢! 更何况,这时候河北大地正发生着大规模的旱灾和水灾,北魏又当了甩手掌柜,对于灾情不闻不问,对于这二十多万降户更是没有半分援助。 活不下去了,能怎么办呢! 有些人选择了南下逃亡,寻求一丝生存的机会。而有的人,则选择了继续造反。 被安置在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的原柔玄镇镇民杜洛周率先揭竿而起,聚众起事,改年号“真王”。起兵之后,连续战败北魏军队,攻城略地,势不可挡。 杜洛周造反的消息一传到定州,在中山避祸的杨桢绝望了。 本来从武川镇逃到中山郡,就是来避祸的。可北魏朝廷竟然昏了头,竟将20万降户安置在了河北的瀛、冀、定三州。安置完了,又对他们不闻不问,让他们自身自灭。这不就逼着他们造反嘛! 要知道,他们避祸所在的中山郡,就是在定州啊!这简直就是刚出了狼窝,又入了虎穴。 杨桢想逃,带着家人逃得远远的。可是他又不能逃,因为他是北魏的建远将军,有军职在身。况且,他老杨家世代受北魏朝廷厚恩,“忠君爱国”的思想已经刻入了杨桢的骨子里,他不能够做出背君叛国的事情。 他不能逃,但是他的儿子杨忠得逃啊,再怎么着,他杨桢得为杨家留个后啊!在杨桢的安排下,杨忠拜别了父亲,混入了难民南下的队伍之中。杨忠心里清楚的知道,他这一走,便是永别。今后,他再也见不到他的父亲了。(确实,公元526年,杨桢率军对抗鲜于修礼,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杀。) 这一年,是公元525年;这一年,杨忠18岁;这一年,杨忠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家人,失去了父亲。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杨忠的流浪生涯正式开始了。 杨忠如同浮萍一般,随着难民南下的队伍漫无目的地走啊走,走啊走。他不知道,前方等待着他的是什么;他不知道,他的目的地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今后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他只知道,他要活着。活着,才有机会去改变这一切。 杨忠随着难民们一路逃难,来到了山东泰山。在这里,他停下了脚步。他不想走了,他想留下来了。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的妻子——吕苦桃。 吕苦桃,山东泰山郡一个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平民女子,名字普通、家世普通(算得上贫寒)、相貌普通,样样都普通。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杨忠却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 杨忠爱上吕苦桃,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吕苦桃身上的善良、温柔、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他,吕苦桃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他有了“这辈子就是这个人了”的想法。 吕苦桃对杨忠呢,同样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出身将门的杨忠,长得高大、威猛、帅气,普普通通的吕苦桃,平日里哪里见过这样的男人啊!所以啊,吕苦桃一见到杨忠,便被他深深地吸引了。 “王八对绿豆”,大抵就是这个道理吧! 理所当然的,两人成了婚,小夫妻两人甜蜜地过上了他们的小日子。 就在这个时候,与北魏隔着淮河对立的南梁见北魏内乱,发挥了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美德”——趁火打劫。南梁皇帝梁武帝萧衍派出了军队,出兵山东,劫掠了不少人口、辎重回南梁。杨忠、吕苦桃都在被南梁劫掠的人口之中。 可怜的小夫妻俩啊,婚后甜蜜的生活过了没多久,就碰到了这样倒霉的事情。 杨忠的内心是无奈的,好不容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这下做了南梁的俘虏,又得过上流浪的生活了。接下来该怎么办?逃跑!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他侥幸摆脱南梁的守军,逃走了,可他的妻子吕苦桃怎么办。现在,他可不是孤身一人了,他有了一个家!没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听天由命了! 至于吕苦桃,被俘对她意味着从此和她的父母天各一方。纵然吕苦桃内心十分悲伤又十分害怕,可事情既然发生了,也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了。更何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既然嫁给了杨忠,那今后杨忠就是她的唯一了。杨忠到哪儿,她也只能跟到哪儿了。 到了南梁以后,杨忠被“看上”了。哦,倒不是说被某个好男风的达官贵人给看上了,而是被南梁军中的将军给看上了。看上的原因嘛,很简单,杨忠高大威猛,长得又很帅气,一看就是个当兵的好材料。 顺理成章的,杨忠进入了南梁的军队中,这一呆就是好几年。这几年里,杨忠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是乱世,吃人的乱世。 生逢乱世,他想要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想要一个安稳的家,那是不可能的。他唯一能够倚靠的,就是他一身的武艺。他要用他的双手,一刀一枪地在战场上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 第三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杨忠在南梁的这几年里,北魏的情况变得更加混乱了。 河北大地,继杜洛周起兵之后,怀朔镇民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起兵造反,改年号“鲁兴”。起兵之后,鲜于修礼接连击败北魏地方军队和地方豪强组织的义军。 这些被击败的地方豪强们,有的为北魏尽了忠,与鲜于修礼的叛军战至殒命沙场,比如杨忠的父亲杨桢;有的抱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心态,投降了鲜于修礼,比如宇文肱父子和独孤信。 眼见形势危急,北魏朝廷遂任命大将长孙稚为北讨大都督,命他和河间王元琛共同率军讨伐鲜于修礼。 这两人素来不合,平日里总爱对着干,到了战场上他们俩仍然如此,没有半点改变。结果可想而知,北魏军队在他们毫无默契地指挥下,被鲜于修礼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没办法,胡太后只能再次让广阳王元渊挂帅出征,接替长孙稚为北讨大都督,章武王元融、大将裴衍为副都督,率兵平乱。 元渊虽然很有军事才华,可他终究是北魏的王公贵族,在这个腐朽的朝廷中待久了,也染上了和胡太后一样的臭毛病——乱搞男女关系。 他和时任尚书令的元徽的老婆于氏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给元徽带了顶绿帽子。要命的是,这件事没多久就东窗事发,被元徽知道了。 元渊非常清楚,只要他率军踏上了战场,无论自己战胜与否,元徽总会在背后搞事情,置他于死地。胜了呢,是功高盖主,难逃一死;败了呢,是罪不容赦,还是难逃一死。 前途迷茫,元渊一时之间进退两难,无心恋战,于是一直驻军定州,按兵不动。 这个时候,起义军内部也发生了火并,鲜于修礼被部下元洪业杀死,起义军将领葛荣又将元洪业杀死,接了鲜于修礼的班,统领起义军,继续造反。 葛荣是个厉害的角色,他率军袭杀了章武王元融,并且携大胜之威,顺势称帝,立国号为“齐”。 此时,元渊还是按兵不动,这让元徽找到了机会。他向胡太后打了元渊的小报告,说元渊拥兵自重,有非分之想。 胡太后正恼怒于元渊的按兵不动,听了元徽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乎,她授意定州刺史杨津秘密逮捕元渊,送到洛阳法办。 杨津接到胡太后的命令,遂派人去抓捕元渊。 见到来抓捕自己的人,元渊猝不及防,他想不到元徽这么快就对他下手了。仓皇之下,他只得带着几个贴身侍卫,逃出了定州。 很不幸,没逃多远,元渊就碰上了葛荣的起义军,被起义军抓住了。 作为平定了破六韩拔陵叛乱的一代名将,元渊在六镇降户中的威望很高。这让葛荣非常忌惮,立马下令杀掉了元渊。 可怜的元渊,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死了。他没能轰轰烈烈地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的阴谋之下。 擒斩元渊之后,葛荣声名大震。随后他率军先后攻占殷州(今河北省隆尧县)、冀州,接着又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北魏军队,杀了元渊的继任者,新任北讨大都督源子邕和副帅裴衍。 击败了北魏的军队后,葛荣把下一个攻击的目标瞄向了杜洛周,率军袭杀了他,吞并了他麾下的兵马。 如今的葛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麾下坐拥几十万大军,放眼河北大地,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西北边境,形势更加变幻莫测,更令人眼花缭乱。 击败了萧宝寅的北魏军队以后,起义军开始窝里反了。 莫折念生麾下大将吕伯度投靠了胡琛,被胡琛任命为大都督,率军攻打莫折念生。吕伯度对莫折念生军队内部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此数败莫折念生所部。 莫折念生正面战场打不过胡琛,就耍起了阴招,派刺客来了个“斩首战术”,将胡琛给杀害了。 有些史书上说是胡琛和莫折念生后来又联合在一起对付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拔陵愤怒之下派人将胡琛给杀了。 拜托,这根本是瞎扯好嘛!胡琛死于公元526年,而破六韩拔陵早在公元525年6月就被元渊和柔然人联合杀死了,又怎么能够派人杀了他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两人死后,胡琛手下的大将万俟丑奴继承了两人的政治遗产,收编了两人的军队,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战败之后一直按兵不动的萧宝寅,害怕自己落得个和元渊一样的下场,居然起兵反叛。可惜,他对自己的能力太过高估,被北魏朝廷重新启用的大将长孙稚打了个落花流水。无奈之下,他只得率领残部投靠了曾经了老对手万俟丑奴。 这下子,万俟丑奴的势力更加膨胀了。于是,他率军攻占了关陇一带(今陕西、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将自己的地盘又扩大了好多。地盘扩张的同时,万俟丑奴的野心也在不断扩大。终于,他在高平(今宁夏固原)自立为帝,还起了个“好听”的年号——“神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北、河北地区叛乱频发之时,并州一带又爆发了叛乱。 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乞伏莫于杀掉了当地太守,起兵造反。南秀容的牧民万于乞真也聚众杀了北魏的太仆卿陆延,响应乞伏莫于,起兵造反。 今天这个造反,明天那个造反;今天这个镇压不利被杀头,明天那个镇压不利被杀头。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起义的叛军,还是北魏政府军。身处乱世,每一个人的命运都由不得自己做主,多活一天都算的上是上天的恩赐。 今天不知道明天,这样的情况,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灾难。然而对于野心家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居住在北秀容的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从小就心怀大志,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乞伏莫于和万于乞真的造反,让尔朱荣觉得干大事的时机到了。于是,他散尽家产,招募义勇,很快就建立了一支四千多人的契胡骑兵。 兵马齐备,尔朱荣立刻挥军讨伐乞伏莫于和万于乞真。他们两人怎么可能是尔朱荣这个军事天才的对手,三两下,就被尔朱荣收拾了。 收拾完这两人之后,尔朱荣并没有停下脚步,适逢山西地区又有其他叛乱发生,尔朱荣立刻挥军讨伐叛军,攻城略地。 讨伐叛军的同时,尔朱荣也不断地在网罗人才,扩充实力,如元天穆、慕容绍宗、高欢、贺拔岳、贺拔胜、侯景等人,都被他收为麾下,为其效力。短短几年,尔朱荣麾下就人才济济,名将如云。 那这些名将们都是怎样汇聚到尔朱荣麾下的呢? 贺拔胜去往朔州求援后,就被时任朔州刺史的费穆用厚礼留了下来,派往元渊的军中效力了。后来,贺拔胜又受命协助镇守恒州,与贺拔允、贺拔岳两兄弟相逢了。 不久,恒州失陷,贺拔允、贺拔岳兄弟到秀荣川投奔了尔朱荣,贺拔胜则流跑到了肆州(今山西忻州)。 公元526年八月,尔朱荣率军经过肆州,因肆州刺史拒绝入城,尔朱荣因怒悍然出兵攻占了肆州,得到了贺拔胜这一员大将。 至此,兄弟三人汇聚在了尔朱荣麾下,为其效力。 高欢是六镇之一的怀朔镇出身,是鲜卑化的汉人。所谓鲜卑化汉人,就是汉人的皮囊,鲜卑人的灵魂。为了融入鲜卑人之中,他还起了个鲜卑名字,叫做贺六浑。 不像杨忠家族,世代为官,高欢是流放的罪人之后,家庭条件不好,生活贫困。 他的父亲是个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整日不是在外面赌博就是在躲债,根本不顾家里,母亲在他难产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高欢从小就由姐姐姐夫带大。 他的姐夫叫尉景,是个狱卒。因为姐夫工作的原因吧,年幼的高欢接触的人非常多,什么三教九流的人都有。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高欢不但没有变成一个小混混,反而锻炼出了一身察言观色、揣摩人心的本事,更让高欢从小就心怀大志,立志想要“澄清寰宇,扫荡天下”,成就一番大事业。 成年后的高欢,长得非常帅气,史书上是这样描写他帅气的外表的: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 长的帅有什么用?对于其他人来说确实没用,可对于高欢来说,长得帅确实有用。 为了谋生,高欢入伍从军,当上了怀朔镇的镇兵。也因此,在一次站岗放哨时,他被鲜卑贵族娄内干的女儿娄昭君给看上了。 高欢不是傻子,没有错过这样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 他娶了娄昭君为妻,靠着岳父娄内干的帮助,升任了队主。不久,他又得到了时任怀朔镇镇将段长的赏识,被提拔为了信使。 当了信使以后,高欢的眼界大开,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腐朽的北魏就快要灭亡了,接下来就是群雄逐鹿的乱世,谁手里的枪杆子硬,谁就能主宰这个乱世。 高欢一边广结好友、收拢人心,一边静静地等待崛起的机会。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孙腾、侯景、蔡俊、尉景(姐夫)都是他在这个时候尽心结交的好友,也是他日后的臂膀。 终于,随着杜洛周的反叛,这个机会来临了。 他就带着几个亲朋好友投到了杜洛周的麾下,成为了一个偏将。当然,以高欢的野心,是看不上杜洛周的。之所以投靠杜洛周,就是想有朝一日取而代之。 可惜,他的野心被杜洛周发现了,他只得仓皇地逃了出来,投靠了葛荣。可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葛荣也不是个干大事的人。所以,他又抛弃了葛荣,经已经在尔朱荣麾下担任骑兵参军的旧时好友刘贵推荐,投入了尔朱荣麾下。 来到尔朱荣麾下后,高欢凭借他不俗的交际能力和军事能力,很快取得了尔朱荣的信任,在尔朱荣麾下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心腹之一。 当然,高欢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成为“澄清寰宇,扫荡天下下”的理想,为尔朱荣效力的同时,他也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小团体,将自己旧时的好友刘贵、侯景等人笼络到了麾下,成立了“怀朔帮”。 不过,尔朱荣最信任的并不是高欢,也不是贺拔兄弟,而是元天穆和慕容绍宗。 元天穆是北魏皇室的远亲,时任并州刺史。尔朱荣与他亲如兄弟,对他言听计从。在尔朱这个集团里,元天穆就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慕容绍宗出身名门,是十六国时期前燕名将慕容恪的后人,他还有一个身份,那便是尔朱荣的表弟。慕容绍宗虽然年纪轻轻,却足智多谋,对时局的判断十分精准,是尔朱荣不可或缺的“参谋长”。 因多次平定叛乱之功,尔朱荣先后被北魏朝廷加封为征东将军、右卫将军、假车骑将军、都督并肆汾广云等六州(今山西、内蒙古一代)诸军事、大都督、金紫光禄大夫。 在尔朱荣的威慑下,并肆汾广云等六州没有人敢叛乱了,不过尔朱荣对此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整个天下。 该怎么样实现这个目标呢?尔朱荣和他手下的亲信元天穆、高欢、贺拔岳等人早就商量过了,进军洛阳,控制孝明帝,挟天子以令诸侯。随后,再出兵荡平各地叛乱,进而称霸天下。 而令他们苦恼的,是怎样进军洛阳,控制孝明帝了。 正当他们苦恼之时,一封来自孝明帝的密诏到了尔朱荣手上。孝明帝要他兵发洛阳,帮他清除胡太后一党,让他能够掌握朝政大权,做一个真真正正的皇帝。 当然,丰厚的回报是少不了的。 原来,胡太后掌权之后,对待孝明帝,还是把他当做一个傀儡皇帝,一个吉祥物。她不让孝明帝接触任何政务,不让孝明帝有任何亲信,完完全全将孝明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年满18岁的的孝明帝对胡太后的这种把他视作“笼中鸟”的作为越来越痛恨,母子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可孝明帝身边没有一个可用之人,他又如何能摆脱胡太后的控制呢! 思来想去之下,他想到了尔朱荣,便下了一封密诏给他,让他率军进洛阳勤王。 得到孝明帝密诏的尔朱荣,欣喜若狂,开心到连做梦都笑醒了。自己缺什么,这孝明帝就给自己送什么来,他的运气真是太好了! 公元528年,尔朱荣以高欢为先锋,率军向洛阳进发。 部队行进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尔朱荣又接到孝明帝的密诏,要求他停止进军。正在犹豫之时,他安排在洛阳的细作给他传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孝明帝死了。 纸包不住火,孝明帝身边都是胡太后的人,他给尔朱荣下密诏让他进洛阳勤王的事情很快就被胡太后知道了。 见孝明帝越来越不听话,胡太后一怒之下就把孝明帝给毒死了。接着,立了孝明帝几个月大的女儿为皇帝。(历史上一般称她“元姑娘”或者“北魏殇帝”,她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当然,即使北魏民风再怎么开放,胡太后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立一个几个月的女孩子为帝。 其实,她是早有预谋。 这个女孩儿一出生,胡太后就对外宣称生下的是一个男孩子。一个婴儿,又在襁褓之中,胡太后以为很容易就会混过去。 可她忘记了一件事,皇宫之中人多嘴杂,她又没有及时把当时元姑娘生产现场的知情者都给杀了。这件闹剧般的事情仅仅过了一天,就被大臣们给知道了。 大臣们群情激奋,议论纷纷,给了胡太后很大的压力。没有办法,她只得另立临洮王元宝晖的儿子元钊为皇帝,这才平息了大臣们的愤怒。 尔朱荣得到这些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刻以清君侧为名,继续率军队向洛阳进发。 当尔朱荣的军队抵达洛阳城下时,洛阳城内早就想投靠尔朱荣的的大臣郑先护和费牧争相恐后地打开了城门,放尔朱荣的军队进了城。 尔朱荣不费一兵一卒,就轻轻松松地拿下了洛阳城。 进了洛阳的尔朱荣,当机立断,派人抓住了逃跑的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将他们沉入了黄河,将他们活活淹死了。而后,立了元子攸当傀儡皇帝,史称孝庄帝。 最残忍的事情发生了。 尔朱荣怕这次来洛阳带的兵力不够,自己在朝堂上根基尚浅,威望不高,无法完全掌控朝堂。于是借祭天为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政变——“河阴之变”,当着元子攸的面,举起屠刀屠杀了2000多名北魏皇室和公卿大臣,几乎把整个朝堂杀了个精光。 尔朱荣真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材!掌控朝堂的方式有很多种,他偏偏选了最不合适的一种。他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将会给自己和尔朱家族带来多大的灾难。 眼见这么多人在自己面前被杀,其中不乏自己的亲族,这残忍的一幕,把元子攸吓地连皇帝都不想当了。他连忙找到尔朱荣,让他另找贤能,或者让尔朱荣自己当皇帝,这个皇帝自己干不了。 尔朱荣本来就有当皇帝的心思,见元子攸这么懂事情,就召集手下询问这件事情的可行性。 对于这件能捅破天的大事,高欢第一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极力赞成尔朱荣称帝,并且吹捧尔朱荣,称赞他比刘邦曹操都伟大,尔朱荣不当皇帝,还有谁有资格当。 高欢的心思很好理解,他日尔朱荣黄袍加身、荣登帝位之日,就是他高欢这个劝进第一人升官进爵之时。那个时候,他高欢的荣华富贵岂是他人可比。 贺拔岳却持反对意见,他极力反对尔朱荣称帝。他认为尔朱荣此时称帝名不正言不顺,如此着急称帝,不但不能服众,还会引来祸患。 贺拔岳说得挺像为尔朱荣着想,其实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在尔朱荣麾下,他和高欢两人,就像是磁石的两极,是天生的对立面。高欢赞成的,他必定反对;高欢反对的,他必定赞成。高欢赞成尔朱荣称帝,那他就必须反对。 两人各执一词,尔朱荣都觉得挺有道理,开始犹豫不决起来。 没办法,尔朱荣只能把命运交给了老天爷,用铸像算命的方式来决定他能不能当皇帝。结果令人失望,连续铸了四次像,一次都没有成功。 尔朱荣毕竟是尔朱荣,连老天爷都不帮他,他还是没有死心。他找到了当时著名的算命先生——功曹参军刘灵助替自己算命。 刘灵助自然也不想尔朱荣当皇帝,便对尔朱荣说天时和地利都不在尔朱荣这边,他不适合当皇帝。只有元子攸,才是天命所归的真命天子。 刘灵助的话就像是一盆冷水,把沉浸在皇帝梦中的尔朱荣彻底泼醒了。他立马进了皇宫,向元子攸请罪,让元子攸请安安心心地做皇帝,他尔朱荣是大大的忠臣,绝无称帝之心。 这话傻子才相信,可元子攸不相信又怎么样,自己小命都捏在尔朱荣手上,只能答应了下来,继续当皇帝。 为了安定人心,尔朱荣追封了在“河阴之变”中死难的官员,又提拔了一批官员,他手下的亲信们,也趁着这次大封官员,统统升官进爵了。 为了进一步控制元子攸,尔朱荣把曾经是孝明帝妃子的女儿又嫁给了他,以此来控制和监视他。 安排好这一切,尔朱荣本应该好好待在洛阳享受胜利成果,但因为在河阴杀人太多,尔朱荣心里有些不踏实,遂将好兄弟元天穆、堂弟尔朱世隆等亲信留在了洛阳把持朝政,而他自己则带着“太原王”、“柱国大将军”的头衔率军返回了大本营晋阳(今山西太原)。 ------------ 第四章 尔朱荣的崛起与落幕 尔朱荣回到晋阳后不久,流亡至山东的河北流民刑杲因忍受不了当地世家大族的压迫,起兵造反。由于他出身河北豪族河间邢氏,又曾经在幽州担任过主簿,在流亡山东的河北百姓中有着很大的威望,很快他的麾下就聚集了十几万人。 邢杲刚刚起兵反叛,河北的葛荣就率领大军包围了邺城(今河北临漳)。 邺城是相州(今河南北部安阳市与河北省临漳县一带)的州治,又是天下文明的大城市。因此邺城被围,北魏举朝震惊,百官惊恐。 听闻邺城被围的消息,尔朱荣当即上表,率军讨伐葛荣。 孝庄帝元子攸没有任何犹豫,当即同意了尔朱荣的请求。对他来说,葛荣和尔朱荣两人,就是狗咬狗,一嘴毛,都死了才好。这样他才不用受人摆布,不用整天提心吊胆。 得到了元子攸的准允后,尔朱荣让自己的侄子尔朱天光留守大本营晋阳,自己则亲率七千精锐契胡骑兵讨伐葛荣。 此时的葛荣,连战连胜,坐拥几十万大军,非常狂傲,丝毫没有将尔朱荣放在眼中。在他看来,尔朱荣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风光,完全是幸运,没有碰到像他一样厉害的对手。 他命令几十万大军在邺城以北列阵,列成了一个饺子一样的形状的阵型,迎击尔朱荣。 而尔朱荣呢,一眼看穿了葛荣虽人多势众,但人心不齐的特点,派高欢潜进葛荣的军队中做策反的工作。 前面已经说过,高欢是六镇之一的怀朔镇出身,还曾经短暂地在葛荣军中待过,对葛荣的手下颇为熟悉。他本人呢,为人胆大心细,又善于交际,因此他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策反了几个大将和一万多人投降尔朱荣。 随后,尔朱荣又命令部队以几百人分为一队,在山中扬起沙尘,敲锣打鼓,营造声势,令葛荣分不清尔朱荣到底有多少人马。 最后,尔朱荣祭出了致胜的一招:命令部队不对准使用刀枪,只能使用棍棒。 他鼓舞麾下将士们说:“葛荣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军纪不严,战斗力不高。棍棒呢,杀伤力虽然不高,但杀伤范围够大,威慑力也够大。因此用棍棒能够大范围地驱散他们,瓦解葛荣军的斗志,然后就集中兵力,直取葛荣的中军,来个擒贼擒王。” 准备好一切,尔朱荣以侯景为先锋,率兵从正面发起进攻,他则率军绕到葛荣军队后面偷袭,与侯景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侯景率军首先在正面发起了攻击,随后尔朱荣也率军从葛荣军的背后发起了攻击。尔朱荣一马当先,带领契胡起兵冲进了葛荣的后军,棍棒如雨点般砸向葛荣的军队,把他们砸的晕头转向。两军前后夹击,很快把他们的阵型冲散了。 葛荣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尔朱荣的骑兵就杀到了他的面前,将他给当场生擒了。 当真是乱棍打死老师傅,纵横河北的葛荣竟然一战就被尔朱荣给生擒了。 几十万被打蒙的大军群龙无首,只得向尔朱荣投降,成为了尔朱荣的俘虏。这些以六镇降户为主的俘虏,别的经验不丰富,造反经验他们可是驾轻就熟。因此,妥善安置他们就成了尔朱荣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所幸,尔朱荣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将这几十万俘虏就地解散,让他们爱去哪儿去哪儿。俘虏们一听还有这好事,便各自离去了。等他们走出百里地的时候,才发现尔朱荣的人早就在必经之道上等着他们了。 就这样,俘虏们被尔朱荣的人分散安置到了并、肆二州的四面八方,没有造成一点恐慌,更没有造成再次叛乱。 尔朱荣还派人在俘虏中间挑选了一批人才,安排到了自己军中,其中就有宇文泰和独孤信。由于宇文家和贺拔家是世交,宇文泰很快就投到了贺拔岳的麾下,凭借其做人低调、做事高调的行事风格,被贺拔岳所器重,成为其心腹干将。 做完了这些,尔朱荣将葛荣送到了洛阳,交给孝庄帝元子攸处置。 元子攸看到葛荣,火冒三丈,他本以为葛荣能和尔朱荣打个五五开,没想到一仗就被尔朱荣给收拾了。没说的,这种废物留着干什么,杀! 杀了葛荣以后,元子攸赶紧加封尔朱荣为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诸军事,嘉奖尔朱荣。 得到了奖赏的尔朱荣,率军返回了晋阳,狩猎去了。至于西北的万俟丑奴还有山东的邢杲,尔朱荣还没有放在眼里。 快乐的日子还没过几天,尔朱荣就收到了一个坏消息,南梁出兵打过来了。 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本来受命前去对付六镇起义军,听说“河阴之变”的惨剧后,面对前有起义军,后有尔朱荣的不利局面,惊恐不已。不想成为待宰羔羊的元颢,索性横下心来,南下投奔了南梁,请求梁武帝萧衍出兵帮他平定内乱,助他称帝。 萧衍心中颇为心动,但还是犹豫不决。这事情要是真成了,那南梁就等于在北魏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今后这天下还不是他萧衍说了算;那要是不成呢,南梁的损失可就大了! 犹豫了几个月,萧衍下定了决心:干!成了,自不用说,收获大大的;败了,反正是“捡便宜,摘桃子”,只要投入小,那么即使北上的军队全部都损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说干就干,萧衍立马就封了元颢为魏王,自己的亲信将领陈庆之为领兵大将,率兵护送元颢返回北魏,助他夺位。 公元528年十月,元颢和陈庆之率领着大军向北边进发了。这支大军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绝对的主力,陈庆之麾下七千白袍军;还有一部分就是元颢的军队,这支军队大部分的人员是北魏被南梁俘虏过来的军民。他们思念家乡,渴望回到故乡,便纷纷加入了元颢的军队。 杨忠,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杨忠不仅仅想回家而已,他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实现自己的抱负。 首战,陈庆之就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铚城(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并驻军于此,等待时机。 几个月后,陈庆之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山东的叛乱愈演愈烈,参与叛乱的人越来越多。北魏朝廷见事态恶化,遂任命元天穆为统兵大将,率军攻打邢杲,等待回军之时,再搂草打兔子,将元颢和陈庆之一起收拾了。 元天穆为了一举拿下邢杲,抽调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兵力,造成了中原地区兵力空虚。 如此绝佳的战机当然不能放过,在铚城呆了好几个月的陈庆之又继续率军北上了。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元颢和陈庆之率领的北伐军在陈庆之的指挥之下,如同开了挂一般,先攻下了荥城,又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北魏将领丘大千,攻克了梁国。 猴急的元颢还没等到了洛阳,就迫不及待地在梁国登基称帝,改年号“孝基”,并加封陈庆之为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 陈庆之并没有就此收兵,而是按照预定计划,继续护送着元颢朝洛阳进发。他率军攻克了考城,俘获了前来求援丘大千的济阴王元晖业。既而率军一路向西攻城拔寨,可谓“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势如破竹地杀到了重镇荥阳(今河南荥阳)。 就在陈庆之准备攻打荥阳的时候,探子传来了消息,元天穆已经收拾完了邢杲,正率领平叛大军回援荥阳,他的前锋已经距离荥阳不远了。 奇迹在延续着,面对着可能被两面夹击的情况,陈庆之果断地率领着士气正旺的北伐军先行攻下了荥阳。 这个时候,元天穆也刚刚率军抵达荥阳城下。但经过连日奔波,元天穆的大军十分疲惫,士气大减,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敏锐的陈庆之发现这点,趁元天穆的大军立足未稳、疲惫不堪之际,出兵袭击了元天穆,将元天穆的大军打的溃不成军,然后又趁热打铁挥军攻下了虎牢关,打进了洛阳。 看到这儿,是不是有许多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这便是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南梁名将陈庆之“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故事。没想到吧,杨忠也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之一。 杨忠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了不少功劳,进入洛阳以后被元颢任命为了直阁将军,成为了元颢手底下的禁卫军军官。 可能是没有皇帝命吧,元颢的皇帝还没做多长时间,尔朱荣就带着大军打进了洛阳,推翻了他的帝位。 元颢兵败被擒,同样杨忠也做了北魏军队的俘虏。陈庆之麾下的白袍军,在撤退的途中遇上了山洪爆发而全军覆没了。唯一幸运的,就只有陈庆之了,扮作和尚跑回了南梁。 当了俘虏以后,杨忠又因为高大威猛的身材,出众的相貌,高超的武艺被尔朱荣的弟弟尔朱度律看中了,将他从俘虏营“捞”了出来,在他手底下当了一个统军。 重新收复洛阳后,尔朱荣因功被再次加官进爵,他被加封为“天柱大将军”,封邑也达到了二十万户之多。这个封号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了,但不能说空前绝后,因为后来的侯景得到了一个更猛的封号——宇宙大将军。 尔朱荣并没有在洛阳有太多的停留,他率军返回了老巢晋阳。 此时的尔朱荣,年仅36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不过,还是有两个不和谐的声音,让他这一切的功绩显得不太完美——幽州的韩楼和关中的万俟丑奴。 葛荣死后,他的余党韩楼于公元528年十月于幽州再次起事,反抗北魏;早已称帝的万俟丑奴在西北地区也在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付这两个人,尔朱荣并不准备自己出马。 柿子先挑软的捏,尔朱荣首先将实力较弱韩楼的列为了首个要对付的目标。 如果说对付葛荣的难度等级算得上地狱级的话,那么对付韩楼,就只有青铜级了。 他仅仅派出了帐下猛将都督侯渊,率领仅仅七百人马就平定了韩楼。 公元530年正月,过了一个新年后,腾出手来的尔朱荣决定对万俟丑奴动手了,派武卫将军贺拔岳率军出征。 贺拔岳对自己当然很有信心,可他担心自己平定了关中,功高震主,逼得尔朱荣对他下手,那就麻烦了。 于是他就耍了个心眼,让二哥贺拔胜替自己对尔朱荣提了个建议,让尔朱家的人挂帅,他贺拔岳做个副帅,从旁辅助就行了。 尔朱荣很高兴地接纳了这个建议,任命了自己的侄子尔朱天光为骠骑大将军,贺拔岳、侯莫陈悦为左右大都督,率军出征。 三人率军连战连胜,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了万俟丑奴的叛乱,将万俟丑奴和叛将萧宝寅给生擒活捉,送到了洛阳。 两人的下场,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万俟丑奴被斩首示众,萧宝寅则被赐死。(现在看来,万俟丑奴“神兽”的年号年真没有起错,“神兽”、“神兽”,可不就身首异处了嘛!) 因平定万俟丑奴的功劳,尔朱荣被加封为侍中、仪同三司、雍州(治所今陕西西安)刺史,贺拔岳被加封为车骑将军、泾州(治所今甘肃泾川)刺史,侯莫陈悦被加封为鄯州(今青海宁夏一带)刺史。 此役,与高欢的“怀朔帮”争锋相对,属于贺拔岳的小班底“武川帮”也初步形成,其中著名的有五个,分别是: 寇洛,年纪大、资历老,性格稳重,有长者之风,时任征北将军; 李虎,仗义疏财,精于骑射,时任卫将军; 赵贵,武艺高强,侠肝义胆,时任镇北将军; 侯莫陈崇,年纪最轻,沉默寡言,却骁勇无比,时任安北将军; 最后一个就是宇文泰,作为贺拔岳的心腹爱将,因功被加封为征西将军,行原州事(代理原州刺史,治所今宁夏固原)。 因他们五个人出身武川镇,合称“武川五虎将”。 至此,北魏各地的叛乱几乎平定。此时,尔朱荣才37岁,他的功绩已然达到了顶点。放眼天下,除了江南的南梁,他已经再无敌手。 踌躇满志的尔朱荣,那颗躁动不安想要当皇帝的野心再次跳动了起来。 司马昭知心,路人皆知! 尔朱荣并没有掩藏他想当皇帝的心思,傀儡皇帝元子攸对此十分清楚。权臣和皇帝永远是对立的两极,现在这个权臣不甘心只当权臣了,真想要当皇帝了,那他这个傀儡皇帝能去哪儿呢!他只能去死了! 更何况,元子攸的家人兄弟在“河阴之变”中被屠戮殆尽。新仇旧恨,他和尔朱荣之间已经没有缓和的余地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本身已经对尔朱荣恨意满满的元子攸爆发了。 经过仔细的筹划后,元子攸派人将尔朱荣诓骗到了洛阳,将他和元天穆等人给杀害了。 尔朱荣的死讯传出后,他在京城残存的亲信部下们深怕步他的后尘,便在时任尚书仆射的尔朱世隆的带领下,逃出了洛阳,准备返回根据地晋阳。 只不过逃了没多久,尔朱世隆就在手下人的建议下率军又杀了回去。理由嘛,很简单,要是就这样夹着尾巴逃了,那天下人都会瞧不起他们,尔朱荣打下的这份基业就会白白送给元子攸;反之,那天下人都会看到尔朱家的强大,元子攸就翻不出什么浪花。 尔朱世隆以尔朱度律为先锋,率领一千人先行回攻洛阳,他则率领其余人马为后,气势汹汹向洛阳杀去。 尔朱世隆和朱度律率领的人马的确十分勇猛善战,一度将洛阳守军打得连连败退。只可惜他们人数太少,最后不得不因为伤亡惨重而退兵,返回了晋阳。 正巧,尔朱荣的侄子汾州(今山西汾阳)刺史尔朱兆听闻尔朱荣被杀,马不停蹄返回了晋阳,统领了尔朱荣麾下的军队。 尔朱世隆、尔朱度律回到晋阳之后,立刻与尔朱兆合兵一处,另立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皇帝,随即挥兵南下,再次杀向洛阳。 这一次,元子攸再也没能逃得掉,被尔朱兆等人给杀掉了。 杨忠作为尔朱度律麾下的统军,自然而然参与了尔朱兆等人的复仇行动,表现英勇。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赐封爵位昌县伯,授任都督,另封小黄县伯就是尔朱家族对杨忠的奖赏。 得到封赏以后,杨忠高兴极了。他的奋斗,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杨忠终于在北魏建功立业了。他深信,这仅仅是开始,凭借着自己的勇武,终将能在这片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天地来。 复仇行动过后,尔朱家族为了继承尔朱荣的政治遗产发生了内斗。尔朱兆自认为自己在行动中出力最大,当仁不让理应成为继承人,掌控尔朱家,掌控北魏。 尔朱荣的另一个侄子尔朱天光不干了,趁着尔朱兆在外平定叛乱之际,联合了尔朱世隆废掉了皇帝元晔,立了广陵王元恭当皇帝,掌控了北魏的朝政。 当尔朱兆听说这个消息时,简直气疯了,废立皇帝竟然不通知自己,这把他尔朱兆置于何地。气愤之余,便想要挥军攻打洛阳。可在尔朱世隆他们派来的使者尔朱彦伯的劝说下,才放弃了攻打洛阳的想法,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尔朱彦伯的建议,共同治理北魏。 达成和解的尔朱家族,实现了对北魏的集体领导。尔朱世隆担任尚书令,与其兄尔朱彦伯一起坐镇洛阳,总领朝政;尔朱天光占据关中;尔朱荣的另一个堂弟尔朱仲远控制徐州、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尔朱兆则盘踞并州、汾州。 尽管他们表面上和和气气,可一个个谁也不服谁,暗地里的小动作还是一个接着一个。更可怕的是,他们一个比一个地贪婪,一个比一个无道。导致北魏民怨沸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就连许多昔日尔朱荣的部属,也纷纷起事,反抗尔朱家族。 ------------ 第五章 乱世双雄——高欢(上) 时任晋州(今山西临汾)刺史的高欢就是其中最出名,也是最聪明的一个。 不,不应该说他聪明,应该说他最有野心,最善于谋划。 尔朱荣还在世时,尚能压制住高欢。可他一死,就没有人能够压制住高欢了。尔朱家族剩下的那些人,根本就不是高欢的对手。 为了有自己的军队,为了有自己的地盘,高欢打上了那些六镇俘虏的主意。 那几十万六镇俘虏们被尔朱荣分散安置后,因受不了尔朱荣麾下契胡人的欺压,多次起兵反叛,但每一次又都以失败收场,以至于被杀得只剩下十万余人。(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六镇俘虏们和当今社会的打工人一模一样。) 这些六镇俘虏们,对于尔朱家族家族来说,是烫手山芋。可对于高欢来说,就是实现他野心的最好助力了。同是六镇出身,高欢有足够的信心收服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而要得到十万多六镇俘虏,最重要的就是将这十多万俘虏的管辖权从当时并州的实际掌控者尔朱兆那儿骗过来。 这件事情,对高欢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 从高欢进入尔朱荣麾下之后,就非常注重自己和尔朱家族其他家族成员的关系,尔朱兆就是他拉拢的对象。 多年的经营和拉拢,让尔朱兆对高欢有着非同一般的信任。对于尔朱兆而言,高欢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是好兄弟。 况且,当初河西的费也头人头目纥豆陵步蕃趁着尔朱兆南下洛阳,并州空虚之际,出兵来犯,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晋阳。 尔朱兆从洛阳回军救援之时,因骄傲轻敌,加上赶路导致的极度疲劳,被纥豆陵步蕃打得连战连败,差点连小命都不保。 危难之际,是高欢挺身而出,出兵救了他,打败了纥豆陵步蕃。 救命之恩,更加深了尔朱兆对高欢的信任,让尔朱兆把高欢当成了左膀右臂。 正是有着尔朱兆对他的这份信任,才让高欢有信心将十多万六镇俘虏从尔朱兆手中骗来,他为尔朱兆精心准备了一台大戏。 一天,尔朱兆大宴宾客,高欢带着刘贵、贺拔允等一众亲信大将出席了宴会。 咦,贺拔允不是贺拔岳的大哥吗,怎么成高欢的亲信大将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虚荣心作祟。 两个弟弟贺拔胜、贺拔岳一个比一个混得好,都已是北魏声名显赫的大将,而他贺拔允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蔚州(今河北蔚县)刺史,一股嫉妒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人都是这样,当你的朋友兄弟混得比你差的时候,你肯定会怜悯他;那当你的朋友兄弟混得比你好的时候,你对他们只会羡慕嫉妒恨,贺拔允就是这种心理。 高欢非常敏锐地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便极力地笼络贺拔允,希望能把贺拔允收为己用。 贺拔允呢,觉得高欢不是一般人,他的未来不可限量,跟着他说不定会弯道超车,创下比两个弟弟更宏伟的功绩。 “郎有情妾有意”,贺拔允就这样归顺了高欢,开始为高欢效力。 大幕拉开,一场好戏上演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在刘贵等将领的巧妙暗示下,尔朱兆非常自然地想到了十余万不安分的六镇俘虏,不禁唏嘘连连。 高欢故作不知,故意问尔朱兆为何发愁? 面对这个好兄弟,尔朱兆自然没有任何隐瞒,将自己对十余万六镇俘虏的忧虑说了出来。 高欢见时机到了,就向尔朱兆提出建议:“大哥你如此忧愁,不如派个心腹去当那十余万六镇俘虏的统帅,一旦有了什么问题,就找统帅问责就行了。” 尔朱兆一听,当即同意了高欢的建议,只不过,他又为选谁当这个统帅为难了? 这个时候,贺拔允出场了。 他猛地拍了下桌子,站了起来,慷慨激昂地说道:“这个统帅只有高欢合适!首先……” 贺拔允话还没有说完,高欢就一拳打了过去,打得贺拔允满脸鲜血,还掉了一颗牙。随后,大声呵斥道:“你贺拔允什么身份,什么时候轮的上你插嘴了。当年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在世的时候,一个个服服帖帖的。现在我兄弟尔朱兆当家做主了,你们就如此如此不尊重他,你们还把不把他当主公了。” 尔朱兆本来以尔朱荣继承人自居,今日高欢这番话,简直说到他心坎里面去了,说得他热血沸腾。他心中想到:高欢这个好兄弟果然是自己最贴心、最信任的人,这十多万俘虏不交给他,还能交给谁呢! 尔朱兆心情一激动,当场将这十余万六镇俘虏的统帅权给了高欢。 高欢就这样成功取得了十余万六镇俘虏的统帅权。随后,高欢利他怀朔镇出身、鲜卑化汉人的身份,又十分成功地让十余万六镇俘虏奉他为主。 接着,高欢将十余万六镇俘虏整编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以安定六镇俘虏之心和平叛为名,将他们带到了自己精心谋划的“龙兴之地”——河北冀州。 进入冀州的高欢,就如同挣脱了枷锁的雄鹰,游进了大海的鱼儿,以高超的情商和豪爽的为人用极短时间赢得了赵郡李氏、渤海高氏、渤海封氏等汉人豪强的支持,在冀州站稳了脚跟。 在冀州世家大族的支持下,高欢的势力急剧地膨胀,麾下有文有高乾、孙腾、封隆之等谋士,武有斛律金、、窦泰、高敖曹等大将,可谓谋臣如云,猛将如雨,人才济济。 没几个月,他的势力就扩张的让尔朱家族心惊胆战了。 没说的,办他!在洛阳执政的尔朱世隆让皇帝元恭下旨,加封高欢为渤海王,征召高欢入朝,意图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削去他的兵权。 以高欢的精明,怎么会看不出这种幼稚的政治手段呢!他立了安定王元朗当了新皇帝,正式和尔朱家族撕破脸皮,造反了。 高欢起兵造反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北方大地,整个北方都为之沸腾了。 尔朱家族对待此事的态度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一样,各不相同。尔朱世隆非常恐慌;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等人则满不在乎,认为高欢手底下就那些人马,能成什么大事;而一向以高欢好兄弟自居的尔朱兆则是愤怒异常,他最信任的人竟然背叛了他,这让他的脸往哪搁。 恼羞成怒的尔朱兆立刻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高欢杀去。同时,在尔朱世隆的协调下,尔朱仲远、尔朱度律也带着车骑将军贺拔胜、骠骑将军斛斯椿等人率军北上,与尔朱兆两面夹击,共同讨伐高欢。 面对尔朱家族的两面夹击的严峻态势,曾是尔朱家族“亲信爱将”的高欢则不慌不忙,成竹在胸。高欢深知尔朱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只要一招反间计,就能让尔朱家族的凌厉攻势化为流水。 他派人混进了尔朱仲远的军中,到处散布消息说,尔朱兆表面上一副愤怒地想要吃了高欢的样子,实则暗中已经和高欢联手了,想要借机除掉尔朱仲远等人。 消息很快传到了尔朱仲远的耳朵里,尔朱兆和高欢亲如兄弟的关系世人皆知,这让尔朱仲远对这则消息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同时,高欢又在派人在尔朱兆的军中放出消息:尔朱世隆给尔朱仲远下了密令,要借机除掉尔朱兆。 尔朱世隆对尔朱兆一直耿耿于怀这点尔朱兆非常清楚,这则消息的真实性虽然还有待商榷,但尔朱兆却认为不得不防。 尔朱仲远、尔朱兆两人开始互相猜疑,貌合神离。 一天,尔朱仲远派贺拔胜和斛斯椿邀请尔朱兆前来商讨征讨事宜。 疑神疑鬼的尔朱兆带领着亲卫骑兵们来到尔朱仲远的大营后,见大营内一副枕戈待旦,磨刀霍霍向自己的样子,越看越觉的有问题,立刻翻身上马,一溜烟跑掉了。 得知尔朱兆跑了,尔朱仲远立马让贺拔胜和斛斯椿去追,没想到却被正在气头上的尔朱兆给扣下了。 尔朱兆看着好兄弟高欢背叛了自己,亲叔叔尔朱仲远等人又对自己图谋不轨,心情非常失落,便把一肚子怨气洒在了贺拔胜身上,什么背信弃义啦、反复无常啦这些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了。 贺拔胜不慌不忙,对尔朱兆泼给自己的脏水一一反击,接着话锋一转,对尔朱兆说:他贺拔胜小人物一个,无足轻重,反倒是尔朱家族之间,离心离德、尔虞我诈,这才是他最担心的。 这句话触到了尔朱兆内心的痛处,心乱如麻的尔朱兆长叹了一声,逐渐恢复了理智,他明白不应该把怒火发泄在这贺拔胜和斛斯椿身上,遂把两人给放了。 贺拔胜和斛斯椿被扣押,让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害怕了,他们认为尔朱兆果然不安好心,幸亏自己警觉性高,派了贺拔胜和斛斯椿去,这才提前发现了尔朱兆的祸心,要是他们自己去的话,可真的要死在尔朱兆手下了。 惊魂未定的两人什么也不管不顾了,急急忙忙就率领军队撤退了。 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不战而逃之后,形势就变成了尔朱兆单挑高欢,但高欢这个时候却犹豫起来了。 尔朱兆手下的契胡骑兵战力极强,曾多次战胜自己麾下的六镇俘虏。虽然经过整顿,六镇俘虏们的战力也不弱,但面对契胡骑兵,高欢还是没有必胜的把握。更加重要的是,作为起兵之后的第一战,此战不容有失。 关键时刻,年轻的段韶(娄昭君的外甥,将来北齐的三大名将之一)站了出来,给姨夫高欢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对高欢说道:“尔朱家族祸乱天下,上弑天子,中屠公卿,下虐百姓,早已人心尽失,被天下所抛弃。如今天时地利都在我们这边,尔朱家族必败无疑!” 听了段韶的一席话,高欢茅塞顿开,又恢复了信心,下定决心和尔朱兆打这一仗。 公元531年,双方在广阿(殷州州治,今河北省隆尧县)交战。结果可想而知,信心满满的高欢大胜尔朱兆,俘获五千余人。 这一战,史称“广阿之战”。 ------------ 第六章 乱世双雄——高欢(下) 携大胜之威,高欢随即率军攻打邺城。 邺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强攻肯定是行不通的。想当年,葛荣就在这儿被尔朱荣打败了。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葛荣的覆辙呢? 足智多谋的高欢很快就想到了办法——地道焚柱。 他把部队都变成了“工程兵”,让他们广挖地道,将地道一直挖到了城墙底下。随后,又在支撑地道顶部的木头桩子上浇上了桐油,再一把火把这些木桩给烧掉了。 失去支撑的城墙瞬间垮塌,造成的晃动让城内的军民们感觉就像发生了十级大地震一样。 高欢的大军趁机大举进攻,轻而易举攻下了邺城。 迫于高欢的威慑力,临近邺城的青州(今山东青州)等地纷纷归顺了高欢。至此,河北大部分地区都尽归高欢所有。 此时的高欢,兵强马壮、势不可挡,兵锋直指北魏国都洛阳。 尔朱家族对高欢的崛起感到了恐惧,他们痛定思痛,决心放下成见,一致对外。 尔朱家族内部总算是重新团结起来了,可与他们貌合神离的斛斯椿却在准备退路了。 斛斯椿,广牧富昌(今内蒙古五原县)人,他是个投机大师,有一句话特别适合他,“人在江湖飘,从来不挨刀;常在河边走,绝对不湿鞋”。 他在尔朱荣在秀容川招兵买马时投奔尔朱荣,是尔朱荣集团的元老人物。由于他善于逢迎拍马,八面玲珑,极得尔朱荣的欢心,很快就成为了尔朱荣身边的红人,先后担任散骑常侍、征东将军、东徐州刺史等要职。 尔朱兆被杀后,他害怕被牵连,逃到了南梁。但不久他听说了尔朱兆攻下了洛阳,他又重新回到了尔朱家族的怀抱。由于他察言观色的本事无人能及,令尔朱世隆对他极为信任,倚为腹心。 政治嗅觉敏锐的斛斯椿已然察觉到尔朱家族的覆灭近在眼前,起了投奔高欢的心思,可又怕高欢记恨他如今为尔朱家族效力,与他为敌。 于是乎,他和好友贺拔胜制定了一个计策:给尔朱世隆献策,让尔朱兆、尔朱天光等集合尔朱家族全部兵力,征讨高欢,若是尔朱家族胜了,他们自然是有功之臣(当然,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若是尔朱家族败了,他们就起兵呼应高欢,回师洛阳,将洛阳城内的尔朱家族一网打尽,把他们的人头献给高欢作为见面礼。(这是要团灭啊!) 斛斯椿是个行动派,一制定完计策,他就先说服了尔朱世隆,让尔朱世隆派人邀请尔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共同讨伐高欢。 其他三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唯独尔朱天光,十分狡猾,始终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想蹚这浑水。 筹谋多时,斛斯椿怎么会因为尔朱天光放弃这个计划。他亲自去了关中,以他已臻化境的口才和演技说服了尔朱天光出兵。 尔朱天光以其弟尔朱显寿留守长安,自己亲率大军前往讨伐高欢。 公元523年三月,在尔朱世隆的协调下,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仲远、尔朱度律四路大军分别从晋阳、洛阳、长安、东郡(今河南濮阳)出发,在邺城一带汇合,组成了讨伐高欢的尔朱联军,驻扎在洹水(今安阳河)两岸,总兵力号称二十万。 为了不让尔朱家族因为谁当统帅的问题阵前内斗,尔朱世隆只好采用了和稀泥的办法,任命老将长孙稚为大行台,统领尔朱家族的各路大军。(这其实就是各打各的,没有统帅。) 面对二十万尔朱家族的大军,高欢却非常冷静。他非常清楚这一战将决定自己的命运,决定尔朱家族的命运,决定北魏的命运,不得不慎重对待。 经过深思熟虑,高欢决定主动出击,亲率三万军队驻扎韩陵山(今河南安阳东北的韩陵乡),对阵尔朱家族的大军。 为了坚定将士们的斗志,高欢派人把大量的牛、驴等牲畜用绳子连接起来,堵塞了退路,以示破釜沉舟、死战到底的决心。 利用韩陵山的有利地形,将部队布成了一个圆阵,自己统领中军,高敖曹统领左军,高岳统领右军。 高昂高敖曹,渤海高氏出身,生得龙眉豹颈,姿伟雄异。在高欢进入冀州时随渤海高氏投效高欢,骁勇善战,可以说是高欢军中的第一猛将。 高岳是高欢的堂弟,身材高大,气度非凡。本来住在洛阳,高欢起兵后,高岳就举家投奔了高欢。初来乍到,就被高欢委以重任,可见高欢对他的器重。 一场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尔朱兆集结了麾下全部兵力,全力冲锋,直取高欢的中军。 契胡骑兵的战斗力十分强悍,打得以步兵为主的高欢中军且战且退,一步一步被逼到了死角。 千钧一发之际,右军的高岳率领五百骑兵从正面向契胡骑兵发起了冲锋,及时地护住了高欢的中军;大将斛律金则率军绕到了后方,向尔朱联军的后军发起了攻击;最致命的要数高敖曹的左军,他率领一千多骑兵横向猛攻尔朱联军的中部,顿时把尔朱联军分割成了数段。 本来就没有统一指挥的尔朱联军被分割之后,更加散乱无章,只得各自为战,场面一片混乱,逐渐落了下风。 早有二心的斛斯椿和贺拔胜等人突然在阵前向高欢投降,反戈一击,对尔朱联军发起了攻击。 尔朱联军军心大乱,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了,很快就兵败如山倒,被打得各自逃命了。 此役,以尔朱联军的大败而结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陵之战”。 经过“广阿之战”、“韩陵之战”两场大战,尔朱家族被高欢打得大败亏输,连裤子都输掉了。两场大战,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尔朱家族彻底崩溃。 韩陵战败后,尔朱兆狼狈逃回晋阳,尔朱仲远则逃回了东郡,尔朱天光和尔朱度律则领着残兵向洛阳逃窜。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斛斯椿和贺拔胜等人率军昼夜兼行,先尔朱天光和尔朱度律一步返回了洛阳,骗开了洛阳的城门,擒杀了在洛阳城中的尔朱世隆和尔朱彦伯,杀光了城内尔朱家族的党羽。带领残兵逃回洛阳的尔朱天光和尔朱度律则被他们给生擒活捉,连同尔朱世隆和尔朱彦伯的两颗人头一起,被斛斯椿打包送往邺城献给了高欢。 尔朱家族几乎被一网打尽,只有狡猾的尔朱仲远见形势不妙,又从东郡一路南下,逃到了南梁。 杨忠不是傻子,尔朱家族已经穷途末路了,他没有必要为他们陪葬。权衡利弊之下,杨忠加入了斛斯椿和贺拔胜等人的阵营,投入了昔日武川老乡独孤信的麾下,展开了对尔朱家族的清洗。 大局已定,曾经持观望态度的骠骑大将军、行济州事(治所今山东聊城)侯景、南岐州(今陕西风县)刺史司马子如以及占据关中的关西大都督贺拔岳等人也先后向高欢投诚。贺拔岳还派遣干将宇文泰拿下了长安,擒杀了驻守长安的尔朱天光的弟弟尔朱显寿。 无论是曾经的老朋友还是曾经的死对头,无论他们真诚与否,高欢统统接受了。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高欢对他们的回报是非常丰厚的,侯景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南道大行台、济州刺史,司马子如为大行台尚书,贺拔岳则被加封为关中大行台。 意气风发的高欢以胜利者的姿态率军挺进了洛阳。可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天上的太阳只能有一个,北魏的皇帝也只能有一个。现如今的北魏,却有尔朱家族家族所立的元恭和自己所立的元朗两个皇帝。 这可怎么办呢? 谋士魏兰根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元恭太精明,不利于掌控,元朗是偏支,血统太遥远,最好两个都不立。平阳王元修,是孝文帝的孙子,血统高贵、根正苗红,是最合适的人选。 高欢听了,大喜过望。在高欢看来,立傀儡皇帝,就看血统纯不纯正。像元修这样的宗室王爷,血统无比纯正,那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公元523年四月,元修在洛阳按照鲜卑旧制即皇帝位,史称孝武帝。将他捧上皇位的高欢,被加封为大丞相、太师。 这一年,高欢37岁,有了“澄清寰宇,扫荡天下”的资本,成了北魏实际的掌控者。他可以自豪地对天下说:问北魏大地,谁主沉浮?是高欢,是高欢,还是高欢! 高欢还有一个最大的心病,拥兵自重、雄踞关中的贺拔岳。 当初在尔朱荣帐下时,两人就是死对头,他怎么可能真心地投靠自己呢!所谓投诚,不过是顺应时势、虚与委蛇而已。加封他,也不过是顺水推舟、安抚人心而已。总有一天,两人会刀兵相见的。这一点,两人心中都十分清楚。 高欢让元修下诏,征召贺拔岳入觐见,并调任冀州刺史 聪明如贺拔岳,自然非常清楚这是高欢打算收拾他的诡计,便找了个借口拒绝了。 高欢虽然非常生气,却也无可奈何。现在他最主要的敌人是尔朱兆,而非贺拔岳,一切都可以等收拾完尔朱兆以后再说。 不久后,高欢就率军返回了邺城,在邺城遥控指挥全局,洛阳则由封隆之、高乾、孙腾等心腹重臣们把持朝政,一如当年的尔朱荣一般。 一回到邺城,高欢就整顿军马,出征讨伐尔朱家在北魏的最后一条漏网之鱼,他昔日的“好兄弟”尔朱兆。 尔朱兆听到高欢来了,哪有战意,害怕的连根据地晋阳都丢了,直接逃回了老家,尔朱家族的发家之地——秀荣川。 高欢兵不血刃地率军攻下了晋阳,并且建立了大丞相府,把晋阳当做了自己的根据地。 为了让尔朱兆麻痹大意,高欢用了一招“兵不厌诈”!连续四次都声称要出兵攻打尔朱兆,但每次都没有真正出兵。直到第五次,他才真正出兵了。 而尔朱兆呢,前四次都真以为高欢会来攻打他,每次都做好了最后一搏的打算。可等来的却是高欢的次次放空炮。到了第五次,他本能地以为高欢还是放空炮,索性没有理睬他。麻痹大意的尔朱兆被高欢一击即溃,走投无路之下,只得自尽而亡。 至此,在北魏叱咤风云的尔朱家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第七章 乱世双雄——宇文泰(上) 高欢心里非常清楚,尔朱家族的覆灭不代表着他高欢就可以掌控整个北魏了,还有一个最大的心病贺拔岳在等着他。现如今,尔朱家族覆灭,也该是时候腾出手来收拾贺拔岳了。 不过,聪明如高欢,算计来算计去,还是算漏了一个对手——孝武帝元修。 元修是一个嗜权如命、心狠手辣的人。既然登上了帝位,又岂会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呢!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没有任何人能够威胁他的皇位,元恭、元朗、元晔这些前任皇帝,或者曾经是皇帝候选人的,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杀掉了。 没了这些潜在的威胁后,元修和支持他的大臣南阳王元宝炬、安东将军王思政以及时任侍中的斛斯椿制定并实施了几个计划,以此来对付高欢。 计划一:拉拢、分化高欢安排在洛阳执掌朝政的大臣,河北豪族高氏的领袖高乾。 高乾是高欢的政治盟友,在河北豪族内具有很强大的影响力,在高欢集团内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他拉拢过来,也就拉拢了一大批河北豪族,足以让高欢阵脚大乱。 但这件事情的后续发展却并不如元修和斛斯椿他们的意。 高乾夹在高欢和元修中间,进退不得,他不想背叛高欢,也不想得罪元修。仔细思虑之下,他决定谁也不得罪,尽快离开洛阳这个政治漩涡。 面对元修的示好,高乾表现的十分顺从,答应和他盟誓,对付高欢。暗地里却劝高欢尽快称帝,帮自己离开洛阳,外放为官。只不过,他没有将和元修盟誓这件事情告诉高欢,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高乾给高欢打小报告,劝他称帝的事情还是让元修知道了,这让元修十分愤怒,便把自己和高乾盟誓以及来往的信件送给了高欢,想借高欢的手除掉高乾。 高欢看了信件,非常生气。本来他就对这些河北豪族非常忌惮,现在高乾的鼠首两端更是让他怒不可遏。可高欢毕竟是高欢,没有因为愤怒失去了理智。弑杀盟友,会让他失去一大批河北豪族的人心。他将高乾给自己打元修小报告的信件送给了元修,借元修的手杀了他。 元修杀了高乾以后,为了永绝后患,还想把高乾的弟弟高敖曹和高仲密这两个除了高乾以外高氏一族最有影响力的人一起除掉。很可惜,元修失败了,反而将整个高氏一族彻底推向了高欢,让高氏一族死心塌地地给高欢卖命了。 可以说,这个计划着实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为高欢做嫁衣了。 计划二,想要与高欢抗衡,自保的力量必不可少,扩充戍卫皇宫的禁卫军,势在必行。 计划三,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高欢的敌人还有谁,自然是和高欢最不对付的贺拔岳了。元修派遣了使者前往长安,表达了和贺拔岳联手对付高欢的愿望。 贺拔岳大喜过望,当即表示同意。随即便派宇文泰为使者,秘密前往洛阳,与元修达成了盟约,组成了“反高欢联盟”。 对于贺拔岳的主动示好,元修也没有吝啬,给了贺拔岳和宇文泰极大的封赏,宇文泰被加封为武卫将军,而贺拔岳则被加封为都督雍州、华州、益州、岐州等二十州诸军事、大都督。 计划四,荆州地处北魏和南梁交战的主战场,形势错综复杂,高欢的手暂时还没有伸到那边。元修派出了斛斯椿的好友大将贺拔胜,任命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南道大行台、尚书左仆射,攻略荆州,作为另一个外援。 当然,元修也不可能让贺拔胜势单力孤地前往荆州,他还派了一个得力的副手给他——独孤信。独孤信精于骑射,文武双全。曾经在荆州新野当过镇将,对荆州的情况非常熟悉,派他当贺拔胜的副手,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焦不离孟,孟不离焦”!这句话放在现阶段的杨忠和独孤信身上非常合适。无论独孤信在哪儿,身边总少不了杨忠的身影。南下荆州这种大好事,独孤信理所当然带上了杨忠。 对于曾经在南梁生活了几年的杨忠来说,南下荆州与南梁作战,绝对是他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更何况,他的上司们,都是以前武川镇时期的老乡、老战友,这就更够让他在战场上发挥才华了。 事实让确实如此,这次南下荆州,杨忠跟随独孤信立下了不小的战功。攻克下溠戍(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城镇),平定南阳(今河南南阳市),杨忠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不仅仅如此,在经略荆州的这段时间中,杨忠与独孤信的关系也更加升华了,他们成为了彼此可以交托性命的生死之交,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将来他们俩还将会成为儿女亲家,他的儿子杨坚和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这对夫妻更是携手开创了大隋帝国,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统一了华夏,强盛一时。 奇怪!元宝炬是宗室,一笔写不出两个元字来,而王思政则是元修的至交好友,元修能当上皇帝他也出了不少力。他们帮助元修情有可原,可斛斯椿当初不是费尽心思讨好高欢吗,怎么现在又想方设法对付他了呢? 原来,剿灭尔朱家族,迎高欢进洛阳后,斛斯椿认为自己居功至伟,肯定会获得高欢的重用。可高欢是什么人呐,他十分清楚斛斯椿两面三刀的为人,对他始终不冷不热,这让他十分失落。于是乎,斛斯椿加入了元修的小团体,帮着元修对付高欢。 这就说得通了,斛斯椿这样反复无常的人,为了往上爬什么做不出来,转投新主这种事对他来说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这段时间,西北方面情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孝武帝元修、贺拔岳等人的动作终究还是被高欢知道了。对于高欢来说,元修这个威胁不算什么,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再换一个傀儡皇帝罢了。贺拔岳手握重兵,割据一方,威胁最大,才是他首先要铲除的目标。 只是,还没等高欢出手,贺拔岳先出手了。 贺拔岳深知高欢迟会对自己下手,所幸自己麾下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宇文泰,给自己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来反击高欢: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西北陇右还有许多尚未归附的势力,不如引军西进,收复那些势力,壮大实力,与高欢相抗衡。 贺拔岳在宇文泰的谋划下,率军西进,在西北地区的中心平凉(今甘肃平凉)建立了大都督府,声势浩大。许多西北的实力派人物纷纷赶到平凉,对贺拔岳表示归顺。贺拔岳在西北的势力由此急剧膨胀,膨胀地连高欢都有些忌惮了。 面对这种情况,高欢自然要出手除掉这个贺拔岳威胁了。可名义上,他们两个都是北魏的臣子,战场上刀兵相见自然是不可取的。于是乎,在手下谋士翟嵩的建议下,高欢把主意打到了贺拔岳昔日的老战友侯莫陈悦身上。 当初两人作为副帅跟随尔朱天光在关陇平定叛乱的时候,侯莫陈悦和贺拔岳是平起平坐的的同级关系;如今贺拔岳在西北一手遮天,而侯莫陈悦仅仅是贺拔岳手下一个小小的刺史,这让他心里极为不平衡。抓住了这个弱点,翟嵩便作为高欢的使节,带着许多的金银财宝,前去联络侯莫陈悦。 在翟嵩动听的言语诱骗和金钱攻势下,侯莫陈悦彻底倒向了高欢,发动了“河曲事变”,刺杀了贺拔岳。 贺拔岳死后,他的部下们纷纷回到了平凉,祭奠贺拔岳,商讨继续人的问题。军中不可一日无主,贺拔岳虽死,总得有人继续带领他们吧!要不然他们这些跟着贺拔岳和高欢作对的人,得被高欢生吞活剥喽! 寇洛、赵贵、李虎、侯莫陈崇、达奚武这群人大多是的是武川镇出身,所推举的理所当然也是武川镇出身的人选。 众人先是推选寇洛,贺拔岳平日里倚重的将领里,他年纪最大、资历最深。可寇洛不干,众人只能另选他人; 老成持重的赵贵说推选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刺史的宇文泰吧,宇文泰文武双全,向来被贺拔岳看做是左膀右臂,他是最合适接班的人选; 李虎不同意了,他说应该推选贺拔胜,他既是贺拔岳的二哥,又是威名远扬的宿将,应该去荆州找他来继续统领大家; 还有的人说应该去洛阳禀告孝武帝元修,让他派人来领导,这样才名正言顺。 一时间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见没法统一,场面顿时陷入了僵局。 最终,都督杜朔周站了出来,以荆州和洛阳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为由,否决了推举贺拔胜和禀告孝武帝的建议,支持推举宇文泰为继承人,继续统领大家才是当下才最为合理。 在他的一番慷慨陈词下,许多人都赞同了推举宇文泰为接班人,并催促他去夏州迎接宇文泰来平凉。杜朔周也不含糊,立马去了平凉。 倔强的李虎不甘心,他不肯赞同大家的意见,干脆单枪匹马去了荆州,去找贺拔胜去了。 ------------ 第八章 乱世双雄——宇文泰(下) 身在夏州的宇文泰在收到杜朔周带来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但他现在也不顾上伤心了,赶赴平凉,稳定大局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就在宇文泰收拾行李准备出发之际,探子传来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他麾下的都督弥姐元进企图策应侯莫陈悦,在原州发动叛乱。 得到消息的宇文泰,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派人捉拿弥姐元进,而是召集了包括弥姐元进在内的麾下将领们到自己的大帐议事。同时,又安排了亲信大将蔡佑做好随时斩杀弥姐元进的准备。 后来的事情嘛,大家都能够想到。 弥姐元进和一众将领进了宇文泰的大帐议事,宇文泰挑起奔赴平凉,征讨侯莫陈悦的话题,借机转移一众将领们的注意力,暗地里却让埋伏在营外的将军蔡佑就进入大帐内将弥姐元进给斩杀了。 清除了隐患后,宇文泰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平凉,在贺拔岳的灵柩前大哭一番之后,被大伙儿推举为了贺拔岳的接班人,登上了大都督的宝座。 从一介俘虏到大都督,宇文泰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有所成就,可惜啊,他却找不到一个人和他分享他的喜悦。 因为,他的父兄都死了!父子五人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父亲宇文肱在投降鲜于修礼后不久,和二哥宇文连在与北魏政府军的战争中阵亡了;而三哥宇文洛生则在尔朱荣打败葛荣成为俘虏后被尔朱荣所忌惮被杀害了,本来宇文泰也是要被斩草除根的,还是宇文泰凭着出色的口才和精湛的演技,一把鼻涕一把泪把尔朱荣给感动了,这才免除了杀身之祸。 还没等宇文泰有太多时间感慨,就有三路人马赶到了平凉。 第一路是武卫将军元毗,他是孝武帝元修派来的。 元修得知贺拔岳的死讯后,就派他来收编贺拔岳部,为自己所用。可惜元毗晚了一步,只能派人将宇文泰被推举为大都督的事情报告给了元修。 得到消息的元修,见宇文泰被推举为了大都督,只能憋屈的默认了这个事实,正式下旨任命宇文泰为大都督。有了皇帝的正式任命,宇文泰这个大都督就名正言顺了。 第二路是独孤信和杨忠,他们是贺拔胜派来的。 李虎在荆州找到了贺拔胜,向他说明了贺拔岳被害,想让他去主持大局的事情。贺拔胜舍不得荆州,婉拒了,但他派出了独孤信。他觉得独孤信文武双全,同样也是武川镇出身,应该可以服众,继承贺拔岳的位置。 可惜,荆州距离平凉太远,独孤信赶到的时候宇文泰已经坐上了大都督的位置。独孤信虽然有一丝失落,但他和宇文泰从小就关系很好,现在自然也是很是替他开心。 宇文泰却觉着独孤信对立足未稳的他来说始终是一个威胁,就悄悄使了个手腕,派他为使者去了洛阳。杨忠,也跟着独孤信去了洛阳,在元修手下为官。 第三路,是高欢派来的侯景等人。 这群人也是来接收贺拔岳所部,顺道探听虚实的。很不幸运,他们遇上的是在宇文泰。一番忽悠之下,他们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跑回去了。 宇文泰就此坐稳了大都督的位置。之后,宇文泰首先对内部进行了整顿,之后立即率军出征,讨伐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 侯莫陈悦哪是宇文泰的对手,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屁滚尿流。连战连败之下,侯莫陈悦只得不断后退。可他越退,麾下的将领们就对他越失望,纷纷弃他而去,或投靠了宇文泰,或投靠了高欢。就连他麾下第一大将——姨夫李弼也抛弃了他,投靠了宇文泰。 眼看大势已去,侯莫陈悦本想去灵州投靠高欢麾下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刺史曹泥。可宇文泰技高一筹,派人提前在侯莫陈悦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 落入埋伏的侯莫陈悦,上天无门,入地无路,陷入了绝境,最后只得自裁以谢天下了。 侯莫陈悦兵败身死,宇文泰大获全胜,在西北地区威名大振,各州郡都望风而从。 掌控了关中地区后,宇文泰并不满足,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关中。取代高欢,称霸天下才是他的理想。 昔日高欢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宇文泰就作为贺拔岳的使者前往晋阳,向高欢祝贺。那是他和高欢的第一次见面,或许上天都要他们成为敌人吧,仅仅一次见面,就让宇文泰有了“彼可取而代之”的理想。 乱世之中,称霸天下,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了,他们想活着都难。可对于宇文泰这样的枭雄、野心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伟大理想。 可这个伟大的理想怎么实现呢? 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这个人是时任夏州长史的于瑾。 当年,元深被杀之后,于瑾漂泊浮沉了十多年,一直没有人赏识他的才华。直至尔朱天光败亡,于瑾重回关中,结识了宇文泰,被宇文泰所赏识,收为麾下。他这块被埋没的金子才重新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他给宇文泰出的这个主意便是:邀请元修西迁长安,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宇文泰一听,这个主意绝妙! 转念一想,宇文泰又愁了,要元修西迁长安,就必须赢得他的信任;要取得他的信任,就要向他显示出自己的忠诚。自己这个刚刚上任的大都督,该怎样向元修表示忠诚,以此来让他信任自己呢! 正当宇文泰苦恼之时,高欢给他送上了一个大礼。 宇文泰出兵攻打侯莫陈悦之时,高欢并没有给予侯莫陈悦支援,而是派人在一旁观望。他的态度非常明确,等双方两败俱伤,他再出兵将宇文泰和侯莫陈悦一网打尽。如此,关中尽归他高欢所有。 奈何侯莫陈悦是个战五渣,被宇文泰一下就打趴下了。高欢不得不改变方案,派使者带着厚礼和他的亲笔信来结交宇文泰。 如此表忠心的绝佳机会,宇文泰怎能放过。高欢的使者刚走,转头他就派使者前往洛阳,将高欢的礼物和信件交给了元修。 元修见到宇文泰送来的礼物和信件,自然极为高兴。宇文泰和高欢不合,确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于是,便加封宇文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都督、略阳郡公,允许他有自行封官的权利,并要求他率军东出,支援洛阳。 达成目的的宇文泰很满意,遂任命大将梁御为雍州刺史,率军镇守长安,静待时机。同时他又让于瑾前往洛阳,邀请元修和朝廷重臣们西迁长安,这更让元修觉得宇文泰是一个忠臣。 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那一个走运的时候会什么样子呢,连上天都会眷顾他呗!宇文泰就属于后者。 高欢留在洛阳执掌朝政、监视孝武帝元修的两个心腹大臣孙腾、封隆之因为争风吃醋先后跑回了晋阳。 元修没有了掣肘,彻底和高欢撕破了脸皮。 一方面,元修将高欢布置在洛阳的人手清除得一干二净;另一方面,他集结了十几万大军,借征讨南梁为名,准备讨伐高欢。 当然,他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加封了宇文泰为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并把自己的妹妹冯翊公主许配给了他,让他做好随时迎接自己前往长安的准备。 元修雕虫小技的小伎俩,当然瞒不过高欢,这可把高欢气的怒不可遏。以前,他一直在忍受元修的那些小动作。既然元修给脸不要脸,那他也无需再忍了。 以“清君侧”为名,高欢也集结了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了洛阳。 比起搞小动作,高欢不是元修的对手。但比起打仗,十个元修捆起来也不是一个高欢的对手。 没有丝毫意外,元修被高欢打得惨败,只得带领着斛斯椿、王思政等大臣和为数不多的残兵败将逃亡长安,投奔宇文泰。 很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跟着元修逃命,还没到长安,人就跑了一大半,其中不乏一些王公贵族。 和这些王公贵族形成鲜明对比的的是,独孤信和杨忠两人却马不停蹄地追上了元修,追随在其左右,护卫其安全。这让一路逃亡的孝武帝元修颇有安全感,直呼两人是忠臣。 元修一路逃,高欢的先锋大将高敖曹一直追,直至追到陕州(今河南陕县),接近了宇文泰的地盘,才率军返回。 元修直至逃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函谷关镇),遇到了宇文泰的大将赵贵、梁御,才在他们的护卫下往长安而去。 到达长安后,元修又加封宇文泰为大将军、尚书令,驸马都尉。对于忠心护主的独孤信和杨忠,元修也没有忘记。大手一挥,独孤信晋爵为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杨忠进封侯爵,以此来褒奖他们的忠勇。 宇文泰也不客气,对于元修的封赏,照单全收。当然,他收走的还有军国大事。至于元修,还是乖乖做个傀儡皇帝吧! 至此,宇文泰的理想也算是初步达成了。虽然说没有真正意义上取代高欢,可是能达到和高欢一样的高度,当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取代高欢了吧! ------------ 第九章 北魏分裂东西魏 这个时候,高欢也率军进入了洛阳。一进洛阳,高欢就举起了屠刀,大开杀戒,将反对过他的一些大臣统统都给杀了。随后,推举了从孝武帝元修那儿投奔他的宗室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暂时主持朝政。而他自己,则率领大军西进,直到攻下了潼关,才停止了前进。 一路上,高欢一边行军,一边给元修连续写了四十多份信件,内容都一样:邀请他回到洛阳,继续当皇帝。 可元修并不理睬他,高欢写的每一封信件,都石沉大海。 在潼关整整停留了一个月,高欢才率兵返回了洛阳。高欢的这一举动,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自己给自己搭台,唱了一出大戏。他要向天下人证明元修不是他逼走的,而是他自己走的,他对元修已经仁至义尽了。这样,他高欢再立新帝,天下人对他的非议也会小很多。 返回洛阳后,摆在高欢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另立新帝了。本来高欢选定的人选是元亶,既然捧他做大司马了,再立他当皇帝也无不可。 可偏偏元亶不识好歹,当了大司马以后以为皇位就是他的囊中之物了,整天摆出个皇帝的架子,让高欢很不满,气的直接将他从皇帝的人选中排除了,转而立了他的儿子元善见为帝。 公元534年十月,在高欢的拥戴下,年仅11岁的元善见正式登基为帝,史称“孝静帝”。这个由高欢实际掌控,孝静帝当傀儡皇帝的魏国,在历史上一般被称为“东魏”。 高欢新立的傀儡皇帝登基,宇文泰也很懂“礼仪”,给高欢送上了一份“大礼”。他率军收复了潼关,攻克了回洛城,狠狠给高欢扇了一耳光,然后高高兴兴带着几千俘虏回到了长安。 立了大功的宇文泰,被孝武帝元修封为了大丞相,地位更上了一步,距离他称霸的理想也更进了一步。 这次反击行动中,杨忠也参与其中,出力不小。因其勇猛善战,被任命为安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安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这两个官职的分量很足,杨忠如同自己当初所期望的那样,一步步地靠着自己的勇武,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了。 正当杨忠处于军事生涯上升期的时候,又一个厄运即将降临到杨忠的头上。不过,这个厄运对于杨忠来说可以说的算是“祸兮福之所倚”了。渡过了这个难关,杨忠的未来可以说的上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了。 勇敢地前进吧,杨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光明的未来在向你招手! 面对宇文泰的凌厉反击,高欢感到了深深的忧虑,洛阳始终离长安太近了,不太安全。思虑之下,高欢将都城由洛阳迁移到了邺城。 邺城的朝廷,高欢用了老办法,由他的四个亲信大臣司马子如、封隆之、高岳、孙腾执掌朝政,他自己则率军回到了晋阳,在晋阳遥控指挥。 对于那些手握军政大权的一方诸侯,高欢就不像以前那样仁慈了。他们,只有死路一条。东魏,只能有他高欢一个主人。 首当其冲的,就是荆州的贺拔胜。 此时的贺拔胜,听闻孝武帝已经逃到了长安,便率军西进,准备前往关中,汇合宇文泰,与他共同在“孝武帝”这面旗帜下对付高欢。 可走到了半路,他又犹豫了起来。去了长安,等于给宇文泰这个昔日的小辈当下属,这让他这个老前辈心里有些难以接受。 正当他犹豫不决、进退两难之时,高欢派侯景率军趁虚而入,攻占了荆州州城南阳,偷了贺拔胜的老家。 贺拔胜岂能坐视不管,立刻率军回援,但被侯景以逸待劳,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走路无路的贺拔胜,只得带着几百残兵败将,南下投奔了南梁。 接下来,高欢的矛头对准了山东一带的兖州刺史樊子鹄和济州(今山东省卿城市)刺史侯渊,他们两个是当年尔朱荣的大将,对于高欢向来都是阳奉阴违。在高欢的打击下,他们一个兵败被杀,另一个在逃往南梁的路上被杀,首级被送到了邺城。 至此,东魏所有的地盘都牢牢掌握在了高欢的手上,再也没有一个人和他唱反调了。 相比于高欢对东魏的完全掌握,宇文泰就没这么幸运了。 元修依旧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皇帝,以前是不断的给高欢添堵,现在是不断的给宇文泰添堵,这让宇文泰颇为恼怒。比起高欢,宇文泰对元修的态度更加强硬,手段也更加激烈。一杯毒酒,让他做了“先帝”。 跟随元修来到长安的斛斯椿、王思政等大臣,见元修被毒杀,宇文泰彻底掌握了朝政,也一改往日的主张,投靠了宇文泰。 其他人倒好说,主要是斛斯椿、王思政,他们俩肯投靠,也要宇文泰肯收下他们啊!一个是两面三刀的投机大师,一个是昔日孝武帝元修的亲信,宇文泰能相信他们,那才奇了怪了! 同样是得不到信任,斛斯椿、王思政两人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斛斯椿整日郁郁寡欢、惴惴不安,生怕宇文泰会追究他以前的那些旧账,身体变得一天比一天差。不久以后,就病死了。 宇文泰对他十分客气,追封他为侍中、大司马、录尚书事、三十州诸军事、恒州刺史、常山郡王,谥号文宣。 王思政呢,选择用实际行动来赢得了宇文泰的信任,成功地投到了宇文泰的麾下。 一次宇文泰举办的宴会上,为了助兴,宇文泰提议参与宴会的人玩樗蒲。樗蒲是一种类似掷骰子的古代赌博方式,如果掷到全黑则称为“卢”,这是最高彩,但同样难度也非常大。 大家按照次序一个一个投掷,可惜一个都没有掷到“卢”。 轮到王思政时,他先是慷慨激昂地向宇文泰表示效忠,接着又发毒誓,说掷不到“卢”就自杀以谢天下。随后,王思政拔出佩刀,横放在膝盖之上,又一把抓起樗蒲,掷出了一个全黑的“卢”。 与会的众人看的目瞪口呆,等反应过来后,纷纷大声喝彩。 宇文泰则走到了王思政面前,用最直接的方式相信了王思政的忠诚——与王思政紧紧抱在了一起。 元修死了,谁来当下一个皇帝呢? 在宇文泰的推荐下,元修的堂兄弟,南阳王元宝炬登上了皇帝的位子。 公元535年正月,元宝炬在长安即位,史称“西魏文帝”,改年号大统。而这个由宇文泰实际执掌,元宝炬当傀儡皇帝的魏国,便是“西魏”。 至此,建国148年的北朝第一朝——北魏正式宣告灭亡,北方大地进入了“西魏”与“东魏”并存的新时代。 事实证明,宇文泰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元宝炬是个明白人,他非常明白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一登上皇帝的位子,就升了宇文泰的官,加封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改封为安定郡公,把西魏的军政大权统统都交给了宇文泰。 从此以后,元宝炬成了跟在宇文泰后面的“小迷弟”。宇文泰赞成的,就是他赞成的;宇文泰反对的,就是他反对的。凡事急宇文泰所急,想宇文泰所想,成为了一个模范傀儡。 解决了内部的稳定问题,宇文泰把注意力转向了荆州。 荆州刚刚被东魏收入囊中,守备薄弱,民心不稳,正是攻取的好时机,宇文泰遂任命独孤信为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兼荆州刺史,与安西将军杨忠等将领率军收复荆州。 独孤信在荆州为官多年,在荆州有着很高的威望。百姓们见到他率军前来,纷纷响应。独孤信在荆州百姓的支持下,得以一路高歌猛进,连战连捷,攻下了整个荆州。就连东魏荆州刺史辛纂所占据的穰城(今河南邓州),也被独孤信麾下的先锋杨忠与康洛儿、元长生拿下了,辛纂被当场擒杀。 好景不长,半年之后,高欢派大将侯景、高敖曹率领大军又将荆州夺了回去。独孤信和杨忠不敌,见回归西魏的后路被断,无奈之下,只得步了贺拔胜的后尘,南下投奔了南梁。 梁武帝萧衍非常重视北朝来归的将领,给了贺拔胜、独孤信、杨忠三人十分优厚的待遇,封官加爵啦,金银财帛啦,要什么给什么。 三人见萧衍这么优待他们,也就这样在南梁待下来了。但是,三人心中还是十分惦记着故国,无时无刻不想北返。 恰逢此时,一场旷日持久的旱灾降临在了西魏大地上。西魏粮食欠收,死者十之七八,百姓苦不堪言。 对于宇文泰来说,这场旱灾是一个天大的灾难;但对于高欢来说,这场旱灾,却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后,公元537年正月,高欢指挥东魏军队兵分三路,开始了对西魏的征伐。 南路由猛将高敖曹为主帅,从荆州出发,进军上洛(今陕西商洛),兵锋直指长安东南门户蓝田关; 中路由高欢的连襟,勇将窦泰挂帅,从邺城出发,沿殽函古道进攻潼关; 北路则由高欢亲自统帅,从晋阳出发,驻军于蒲坂(今山西永济),修建浮桥打算随时渡过黄河,进攻长安。 西魏这边,驻军在广阳(今陕西西安临潼区)的宇文泰听闻东魏大举来犯的消息后,立刻召集众将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如何应对。 大敌当前,与会众将都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唯独宇文泰脸色平静,一如往常。 他分析说:“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我军兵力不多,如果分兵抵挡的话,本就不多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这样很容易让东魏各个击破。 在我看来,高欢在蒲坂看似声势浩大,但迟迟没有下一步动作,显然只是一路疑兵;高敖曹一路,山高路险,行军困难,只是一路偏师;真正的主攻方向应该是窦泰兵锋所指的潼关。 自高欢起兵以来,每战必以窦泰为先锋,且窦泰屡战屡胜,麾下多是骄兵悍卒,定不会把我们放在眼里。如果我们集中全力突袭窦泰,必定能马道功成!” 对于宇文泰的建议,只有寥寥几人表示同意,大多数将领则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这就是一个天大的赌博,一旦赌输了,后果不堪设想。分兵抵御,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但宇文泰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见一时无法说服众将,局势又十分紧张,决定暂时搁置争议,先返回长安。 于是宇文泰率领6000主力骑兵星夜返回长安,他要征询直事郎中宇文深的意见。 宇文深是宇文泰的同族侄子,以足智多谋而著称,宇文泰时常称赞他说“君即吾家之陈平也”。 宇文深善于分析心理,看问题的角度和宇文泰不同,可他得出的结论却与宇文泰一模一样。他对宇文泰说道:“高敖曹这一路只是偏师,不必多费心思。窦泰性格急躁,勇猛刚毅,如果我军抛开窦泰全力对付高欢,他攻下潼关后定会全力支援高欢,我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高欢呢,生性谨慎,又非常多疑,如果我军出其不意,突袭窦泰,以高欢的性格,在没有得到具体的消息前,他是不会去支援窦泰的。 窦泰是高欢手下的大将,窦泰这一路受挫,高欢必定不战而退。” 宇文泰听完连连点头,对接下来该怎么行动已然成竹在胸。 主意已定,宇文泰明面上派人放出消息,要退守陇右,其实已经率领西魏军主力悄悄向东进发。很快,西魏军主力抵达了小关(今陕西潼关东),向窦泰所部发起了突袭。 窦泰对于西魏军的突袭猝不及防,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他麾下的东魏军已经被西魏军分割成了数段,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一方有备而来,一方毫无防备,结果可想而知,窦泰所部数万精锐几乎被全歼,只有几人得以逃脱。窦泰在西魏军团团包围之下,不甘心被俘虏,只得拔剑自刎,横死沙场。 解决完窦泰后,宇文泰把窦泰的首级送往长安报捷,随后又率军奔赴蒲坂,迎击高欢。 窦泰与高敖曹、侯景并称“东魏三大名将”,比起其他两人,身为高欢连襟的窦泰更受高欢信任。这次对西魏作战,高欢就是想以窦泰为主力,击破西魏。如今随着窦泰的阵亡,中路数万精锐被全歼,对西魏的作战计划已经付诸流水。而且窦泰的阵亡,对于高欢、对于东魏军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伤心欲绝的高欢再也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心思了,遂撤军返回了晋阳,企图保存实力,准备来日再战。高敖曹也在高欢的命令下,率军撤退了。 这一战,以西魏的大胜而结束,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小关之战”。